• 信息类别: 新闻发布会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2021-12-27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000014349/2021-623572

你我身边的新闻发布工作

发布日期: 2021-12-27 16:57 来源:
字号: 〖大 小〗

关联导读:

你我身边的新闻发布工作


当今社会,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如潮水一般席卷着世界,已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文明传播发展的重要载体。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手机网民多达9.86亿,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有话语权的时代,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影响巨大的新型媒介系统,渗透到现实社会各个方面,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着政府与群众的互动方式,从传统媒体、互联网再到移动互联网,新闻发布工作经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新闻发布工作作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助推器,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架设沟通桥梁,是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的重要渠道。在移动互联网大背景下,如何做好新闻发布工作,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好中国形象,是对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重大考验。

一、健全机制,夯实新闻发布工作根基

2019年,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对做好新时代新闻发布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标志着新闻发布工作逐步建立健全,进入规范完善、创新发展的新时期。

当前,移动互联网以共时性、共享性催生出了复杂多变的舆论场,区别于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发布主体主要是广播、电视、报纸媒体记者,当前进入人人都是发布者、人人都有自媒体的时代,给当前新闻发布工作在话语方式上提出了新要求,需充分考虑不同受众群体的接受需求,新媒体时代,新闻发布工作坚守基本原则仍然不变。一要稳中有进推进制度建设。目前,三级新闻发布制度已进一步明确,建立健全的多平台(微博、头条号等)联动新闻发布机制,能够及时、全面、精准发布信息。好制度需要发挥好作用。对于基层而言,新闻发布的制度约束力还需进一步增强,各地各单位对新闻发布的重视程度和工作水平差异较大,出现重大突发事件热点问题时,一些部门和地方不能严格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发布信息,发布能力也有待提高,新闻发布工作还有提升的空间,尤其是对新媒体舆论环境的判断、适应和引导能力还需提高,对一些众说纷纭、具有挑战性的话题议题应对能力还需提高。二要不断壮大新闻发言人队伍。2003年,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始全面建立,至今已近20年,从早期不少部门不愿面对媒体,到各部门各省区市全部设立新闻发言人,新闻发布机制不断完善,讲好中国故事的坚实力量不断壮大。以县市区为例,新闻发言人覆盖面不广,特别是和民生息息相关的职能部门,必须选派有特点、有担当且熟悉新闻传播规律的“一把手”为新闻发言人,并且越来越多的‘一把手’走到了新闻发布工作第一线,有助于提升新闻发布的权威性。三要紧扣需求加强能力建设。当前,日益复杂的舆论环境,对新闻发言人队伍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新闻发言人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遵循传播规律、及时把握舆论动态;另一方面,还要创新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善于利用全媒体手段,进行多元化传播。同时,新闻发布工作还要增强结果导向意识,所发布内容既要能代表党和政府及时发出权威信息、进行舆论引导,又要多一些受众意识和人文关怀,多一些换位思考,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 守正创新,突破新闻发布工作模式

移动互联网兴起,信息传播方式由线性传播向网状传播、裂变式传播转变,一条信息能在极短时间内被大量网络用户读取。如何抢占移动网络舆论的制高点,赢得公信力、引导力和话语权。“第一时间原则”“首因效应”“网络舆情处置黄金4小时”等新闻发布规律显得尤为重要。

新媒体时代,新闻发布工作要守正创新,守正方面,各地各部门积极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发布,对出台重大政策时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开展解读,定期与媒体保持沟通,满足媒体信息需求。创新则是指,一要探索新的新闻发布方式,要充分运用“两微一端”、直播、H5等多平台、多形式融合传播,特别是知乎、抖音、快手等中国网民聚集的新闻资讯、知识分享、音频广播、短视频等各类平台,形成覆盖网上网下的无缝宣传声势,让“新闻”和“发布”齐头并进。二要注重新闻发布内容。新时期的新闻发布内容要从单向的“传者扬其理”,更多转向“受者晓其事”、关注“受者欲晓何事”。新闻发布工作的内容传播,应多采用新媒体语言和“一图读懂”等易于网民接受的可视化形式,进一步提升发布内容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要围绕群众密切关注的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发起网上群众性活动,及时回应群众关切问题,将新媒体的互动、体验、分享优势充分发挥。三要把握新闻发布的效果。新闻发布不是为了发布而发布,更重要的是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恰到好处。既要与政务公开、信息公开有效衔接,也要与政务舆情处置相融合。考验新闻发布工作效果的就是突发的舆情事件,面对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就要快速反应,抢占先机,找准时机,先声夺人,确保“首发”定调,一发即中。同时要掌握好报道的受众范围、内容取舍、评判倾向。对舆情动态要精准研判,因时制宜、因事制宜,恰如其分掌握舆论引导的密度和尺度。

  1. 以人为本,秉持新闻发布工作情怀

国务院办公厅曾在《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中曾指出,“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最迟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持续发布权威信息,有关地方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带头主动发声。”现实中,新闻发布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回应群众和网民关切,这就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对待群众和网民要努力做到六个及时:“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发布工作既要拼速度、讲态度、做深度,更要保温度、有尺度。移动互联网时代,主动引导新闻发布工作至关重要,“短”和“怯”都会不利于树立政府权威,占领舆论制高点。

做新闻发布工作不是走条框、走套路,而是要真正俯下身子扎根基层,要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才能让广大民众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感受到新闻发布工作的温度,感受到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共鸣;也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了解群众,才能融入群众,才能站在群众的角度为群众说实话,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也只有秉持健康的人文情怀,才能让新闻发布工作对得住民众的信任,体现出了执政水平。  




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