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类别: 工作报告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2024-01-15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000014349/2023-11604

柴桑区民政局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打算

发布日期: 2024-01-15 18:10 来源:
字号: 〖大 小〗

关联导读:


2023年以来,区民政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市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民政工作职责,认真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紧盯目标任务,靠实工作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亮点纷呈,有力服务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2023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及特色亮点

(一)兜底保障坚实有力。一是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困难群众监测预警和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机制,积极开展低保扩围增效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工作,1-11新增城乡低保对象544人,城乡特困对象36人。取消城乡低保对象464人,城乡特困对象73人,临时救助救助534人次,脱贫户和三类人员低保重合的对象4736人,发放资金2384万元。脱贫户和三类人与农村特困重合371人,发放资金共计454万元。二是全面完成提标任务。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城市低保标准提高60元,达到885财政月人均补差水平提高40元,达到570元。农村低保月人均保障标准提高60元,达到660元;财政月人均补差水平提高40元,达到440元。农村特困自理人员供养标准提高80元,达到每人每月860元。特困失能人员照料护理补助标准每人每月1380元;特困半失能人员照料护理补助标准每人每月350元;特困自理人员照料护理补助标准提高20元,达到每人每月100元。城乡精简退职月人均救济补助标准分别提高85元、130元,均达到每人每月660元,统一城乡标准。三是及时发放救助资金物资。持续增加社会救助等民生资金投入,逐步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1-11月全区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7199533人,城乡特困人员796人,精简退人员48人。新增城乡低保对象544人,城乡特困对象36人。取消城乡低保对象464人,城乡特困对象73人,临时救助救助534人次,累计支出社会救助资金5983万元。四是持续开展防贫保民生保险。投入21.33万元为全1185名城镇困难群众购买了2023年度的防贫责任保险,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五是探索推进“党建+社会救助”工作市级试点成立由区委副书记组长,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区政府分管副区长副组长,相关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坚持“物质+服务”“线上+线下”模式,通过四级联包,明确责任,发动各级党员、基层力量积极参与,全面搭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服务”的社会救助新格局,探索推进“党建+社会救助”。六是加强业务培训组织开展社会救助业务培训5次,培训乡、村社会救助业务经办人员200多人(次),开展社会救助技能竞赛2次,进一步提升经办能力。

(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快。一是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九江市柴桑区基本养老服务清单(2023年版)》、《九江市柴桑区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方案》等文件,接续推进养老体系建设发展提质增效三年行动,为全养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是养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按照“一村(居)一家”要求和“四助五有”标准,以三年实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和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覆盖85%的行政村为目标,在稳步推进城乡养老点位建设的同时,对有发展后劲的6个养老点位进行改造提升,努力打造品牌效应。同时,全面完成城区6家幸福食堂建设和2个嵌入上养老院建设,目前运行平稳良好。投资4000万元建设的区社会福利院综合护理楼已全面装修完工,通过改造3所乡镇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内老楼,全面提升了公办养老机构整体环境水平。落实养老服务优惠扶持政策。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落实安排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预算资金400万元,区级福彩公益金200万元,用于今年的养老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加大财政奖补扶持力度,对符合备案条件的民办养老机构以及城乡互助养老服务设施落实建设及运营补贴政策。全面落实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和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截至目前累计发放高龄津贴520万元,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10770元。

强化兜底保障。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优化整合,持续推“资++”救助模式,64名农村特困失能人员集中到区社会福利院进行照护,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为分散特困供养对象和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常态化“四个一”(每月理一次头发、每半月洗一次衣服、每周打扫一次卫生、每半年发放一次衣被等生活必需品)照料服务,累计服务3000人次。

大力创建农村“颐养之家”。在人口居住集中,经济条件较宽裕地方集中打造集用餐、学习、娱乐、健身等功能的“颐养之家”,通过选强配优理事会,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活动内容,力争将民政主推的农村“颐养之家”打造成农村老年人政治学习、社会救助、活动娱乐的基层阵地,让“颐养之家”时刻传播党的好声音,时刻传递社会正能量。目前全区已打造示范点6个,即将全面投入运行。六是科技赋能打造智慧养老聚焦特殊群体生活需求,投资10万元为60户独居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智能化改造,发放拐杖、助浴椅、防滑地胶、防褥疮垫、智能手环,安装拉绳报警器、感应小夜灯、烟雾报警器、居家智能终端等一键通应急呼叫设备,老年人居家生活照护条件有效提升。持续开展“理论+实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累计培训110整体养老护理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同时,从严从紧抓好养老机构安全生产,扎实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四是儿童福利工作提质增效依托乡镇社工站购买服务项目,积极开展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今年来展儿童关爱活动80余次,组织开展儿童福利政策进村(居)宣讲活动120场次,帮助“网瘾”少年走出困境1例,参与辍学少年心理疏导沟通7人次。按照“应保尽保、不漏一人”原则,严格审批程序,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全年审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 42人,清退超龄孤儿2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7人。同时对进入全日制学校读书的孤儿实行发放助学金制度。1-11累计发放孤儿生活费16.11万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费131.3万元,孤儿助学金8.5万元,残疾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护理补贴资金22.49万元

(三)社会事务工作巩固拓展。一是殡葬改革持续深入。殡葬惠民政策有效落实,1-11月份全区累计发放惠民殡葬奖补资金1265人次221.7469万元、绿色殡葬奖补5人次1.5万元;积极争取中央专项债券资金3600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948万元用于殡仪馆(一期)及公墓项目建设,目前主体框架、装修装饰、火化设备安葬已全面完成,正在组织验收;积极争取福利彩票公益金项目资金188万元,已全面完成市级城市公益性公墓和7个农村公益性公墓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了殡葬设施配套服务功能;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持续巩固,多次联合市监、城管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取得良好成效。二残疾人关爱措施有力。资金发放保障到位,1-11月份全区累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29894人次、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32785人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574.504万元,累计发放建档立卡贫困重度失能残疾人居家照护补助资金739人次44.34万元;实现残两补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全程网办积极争取福利彩票公益金项目资金21万元用于新塘乡卫生院建设新塘乡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建设,目前项目正在施工中,预计11月底全面完工;持续落实建档立卡重度失能残疾人探视巡访制度,定期开展探视巡访工作,探视巡访260人次。是流浪乞讨人员及时救助。强化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持续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1-11月份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9人;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开展流浪乞讨领域涉黑涉恶问题线索摸排,打击胁迫未成年人乞讨黑恶势力。建立联合街面巡查和区、乡、村三级常态化巡查等工作机制,实现了街面“零乞讨、零露宿、零事故、零负面舆情”。婚丧领域移风易俗推进有力成立了柴桑区农村婚嫁彩礼专项治理工作专班,并印发了《柴桑区深入开展农村婚嫁彩礼专项治理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印制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倡议书各1万余份;以行政村(社区)为单位,在全区120个村(社区)均建立了红白理事会,充分吸纳德高望重、甘于奉献等优良品质的党员干部、“五老”和乡贤当任红白理事会成员,重新修订完善了村规民约,进一步细化红白事操办规模和时限、待客范围、酒席和随礼标准、用车数量等内容。并组织部分乡镇分管领导到周边县(市)学习婚丧领域移风易俗好的经验和做法;“5·20”等特殊时间节点常态化开展集体颁证仪式3场次。2月23日在马回岭镇利用百年庙会大力开展婚丧领域移风易俗宣传活动、5月20日联合区委宣传部、妇联等单位在浔南街道毛桥村庐山花溪谷组织开展“幸福姻你·婚事新办”柴桑区首届公益集体婚礼活动,大力引导适婚青年文明节俭办婚,树立健康向上的婚姻观、消费观和价值观,唱响柴桑青年“抵制高价彩礼,不要彩礼要幸福”、“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大操大办”婚嫁新风主旋律;进一步完善婚姻家庭辅导室、结婚颁证厅、离婚室等服务功能,并在区婚姻登记处制作了婚俗文化墙、在庐山花溪谷建设了婚外颁证基地,着力打造精品婚姻登记机关和户外颁证基地;加强婚姻家庭辅导,完善婚姻登记信息数据库,全面实现婚姻档案电子化,办理“省内通办”231-11月份,全区办理结婚登记1268对,离婚登记984对,补办结婚登记235对,补领离婚证48对,免收结婚证工本费和证件复印费,并在“2.14”、“5.20”“七夕”等特殊节日,实行延时错时预约服务,极大的方便了群众。是持续加强社会组织监管。积极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清理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15家。指导行业协会商会减费降费,7家行业协会商会收费情况开展了专项检查,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完成170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年度检查,年检率82%。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开展“送真情、献爱心和扶贫健康”活动,累计完成任务清单150件是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健康发展。169家社会组织党组织进行全面调整,调整后现有38个党组织(单建34个,联建4个)、选派党建指导员41人,覆盖率100%。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名,新发展党员1名,预备党员转正2七一走访慰问困难党员1名。

(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成效明显。一是实施“乡村著名”

行动。共命名更名乡村地名16条,乡村道路街巷16条,采集上图百度、高德地图平台乡村地名(含各类兴趣点)416个,提高了乡村地名在地图上的感知度和活跃度,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岳师街道如期更名。成功将浔南街道更名为岳师街道,进一步弘扬柴桑文化,凸显地域特色,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我区经济发展。三是全面开展“365不打烊”服务工作。制定村(社区)组织服务清单,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基层服务的内容和标准,提升村(社区)服务能力。四是行政区域的管理有效落实。全面完成了“柴德线”“柴瑞线”2条县界和“城港线”“狮城线”“涌新线”“新沙线”4条乡界共6条边界线的联检任务,促进了边界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五)慈善社工志愿者事业有序发展。一是慈善事业快速发展。积极发挥慈善协会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联合省、市慈善会开展农商银行.助你圆梦”慈善助学活动,捐助了贫困大学生45人,资金14.5万元。大力开展“99公益日慈善募捐活动,联合柴桑区慈善会共同主办的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暨“爱满人间·幸福村(社区)慈善一日捐”文艺晚会,募集资金102.78万元。二是社会工作有力有序。投入62.78万元在全区12个乡镇(街道)建设12社工站并各配备一名专职社工,委托第三方运营,为一老一小”“一残一困开展关爱服务、捐赠助学、家政服务、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慰藉等服务。至目前,累计开展实地调研、入户走访1612人次、社区活动253场次,各类活动参与总人数7590人次,开展个案服务24场次,总服务时长1200余小时;联动志愿者300余人次,累计链接志愿服务时长900余小时,动员现有6家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并在个案、社区活动中链接社会慈善资源,募集款物折合五千余元。

二、存在的问题

民政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上级工作要求和困难群众需求还存在一些差距。主要是:一是民政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尤其是乡镇敬老院维修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资金没有来源,致使不能如期发挥社会效益。二是区域性养老机构建设力度不够亟需加快工作进度,完善相关编制、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建立激励机制三是殡仪馆运营筹备和征地拆迁工作进展缓慢,殡仪馆正式运营时间难以保障。  

2024年工作打算

(一)全面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一是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完善防返贫动态帮扶机制措施,扩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平台功能,全面开展监测预警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推进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二是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力作好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落实救助保障政策,确保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流浪乞讨人员“应养尽养、应救尽救”。三是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做到“应补尽补、应助尽助”。落实好农村“三留守”人员的关爱服务政策,做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四是进一步完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加强与市场监管、公安、住房公积金、不动产登记等部门数据共享,定期开展核对工作。

(二)持续完善适度普惠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一是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供给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统筹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探索推动养老服务对象由特殊困难老年人向全体老年人转变,养老服务形式由机构为主向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转变,服务主体由政府公办为主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发力转变,保障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二是继续加大“物质+服务+资金”救助模式实施力度,针对各类困难群众实际需求,进一步细化操作流程和办法,拓宽物资购买和服务对象范围,做到政策落实到位、资金发放及时、物质保障精准、服务优质高效,全面提升特困供养人员服务质量。三是落实普惠性养老,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作用,在满足特困供养的基础上,继续为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集中托养服务。推进乡镇敬老院改革,选择1-2个有条件的乡镇敬老院向有需求的老年人开放,探索公办养老院向社会开放的成功模式,适时在全区推广铺开。四是推进特殊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培训养老护理员150人次以上。举办区级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完成社区养老中心建成 “覆盖率90%以上”的目标要求,指导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有序开放。五是做好儿童保障工作。提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加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精准化保障。持续开展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医助学项目。落实强制报告制度实施办法。
    )持续深入推进殡葬和婚俗改革。一是持续深入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防止出现反弹现象做好殡葬领域舆情监测应对与处置,压紧压实民政部门监管责任和殡葬服务机构主体责任。加快推进区级殡仪馆和市级城市公益性公墓尽快投入运营,进一步解决全区殡葬服务供给问题。同时,全力指导殡仪馆运营单位组建运营管理团队,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组织开展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全区殡葬服务水平。二是做好婚姻登记工作,确保婚姻收养登记合格率达到100%。三是大力推进婚丧领域移风易俗,推广宣传现代时尚简约婚礼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低俗婚闹等专项整治,倡导弘扬简约适度、现代文明的婚俗新风,树立良好家风民风,不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继续利用特殊时间节点举办集体颁证仪式和集体婚礼。持续开展抵制高价彩礼宣传活动,引导新人签订“抵制高价彩礼·培树婚嫁新风”倡议书、承诺书。深入推进民政领域“放管服”改革,贯彻落实婚姻登记“市内通办”试点工作,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健全完善良性互动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制定村(社区)组织服务清单,指导村(社区)落实“365天服务不打烊”具体措施和办法,提升村(社区)服务能力。二是持续推动做好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构牌子和证明事项工作。开展村民委员会规范化建设工作,规范村民议事协商形式,开展村级议事协商示范点建设,健全村(居)务公开制度,进一步提高村(居)务公开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配合组织部完成村“两委”班子联审和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发放。三是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化建设和幸福社区建设,增强村级公共服务功能。四是规范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强化地名命名更名前置审批。完成变更命名道路的街路巷牌设置。完成全国地名信息政务管理平台修改审核柴桑区地名工作。完成2024年度区级行政区域界线联检工作,加强界桩管理维护,及时完成区划变更后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工作。积极排查化解界线矛盾纠纷,持续开展平安边界建设活动。

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全面落实社会组织年度检查、等级评估、财务审计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抽查制度。持续做好社会组织违规评比达标表彰整治、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清理整治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等工作,防范化解社会组织领域风险隐患。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文明城市创建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持续深化行业协会商会管理,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二是持续加强社会组织党组织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持续提升区社会组织“两个覆盖”质量;提升党建工作标准化水平,以《标准化手册》为实操指引,积极开展星级党支部争创活动和党员队伍质量提升行动;坚持社会组织登记、年检、评估、换届等工作与社会组织党建同步开展,持续推进业务与党建工作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党组织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大局,推动柴桑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持续推进乡镇民政服务站点建设,深化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实践,助推乡镇民政服务站全面融入“一老一小”、“一残一困”、基层社区治理等工作,不断延伸社会服务触角。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设置和人才激励保障,推动民政事业单位增加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开展社工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举办社工考前辅导培训班和社工人才继续教育培训班,确保辖区内持证社工培训率达100%。鼓励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参加社工职业资格考试,积极支持发展本土社工服务机构引导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规范有序参与疫情防控、互助养老、文明城市创建等志愿项目,督促志愿服务组织依法规范开展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工作,确保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公信力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充分发挥志愿者服务联合会的功能和作用,协调全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好各项志愿服务活动。

(七)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服务水平。健全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积极探索“全程网办”。落实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保障工作,持续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常态化开展流浪乞讨人员街面巡查,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