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类别: 工作报告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2019-11-22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000014349/2020-874549

柴桑区农业农村局2019年度工作总结及2020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 2019-11-22 11:50 来源:
字号: 〖大 小〗

关联导读:

 

2019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农业农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和“稳粮、优供、增效”的总要求,夯实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突出重点,真抓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有力促进了全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现将2019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稳定粮食产量。

一是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纵深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地生根,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9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9万吨,油菜种植面积13万余亩总产1.95万吨。同时继续调优品种结构,做好优质大米工程创建工作,开展虾香稻、鸭香稻种植,引进“软华优6100”等优质水稻品种2200亩,发展再生稻300亩、大豆4.6万亩,切实做好稻谷补贴资金项目工作,补贴面积达58524.87亩

二是大力宣传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为推进政策高效落实,多次召开会议研讨、部署。一方面制定《柴桑区2019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施方案》,通过汇总各乡镇上报补贴面积,合理分配补贴金额,截至目前,已发放补贴面积为21.2万,其中八里湖7000亩;另一方面通过印发1000余份农机购置补贴指南、补贴机具种类一览表和操作流程、政策摘要,加大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宣传力度,截止10月底,全区完成中央财政农机补贴74台(套)共计发放127.155万元,收益农户48户

(二)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目前,我区2016年第二批标粮项目已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正有序对接该项目竣工结算审计工作。2017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通过省级绩效考评,第三方审计结算单位已出具最新审计结果,正核对各项数字,做好2017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结算把关。

一是切实做好2018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我区2018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1.1万亩,分布在新塘、新合、江洲、马回岭、城门、狮子、沙河开发区、城子镇等8个乡镇,目前,各标段主体工程已完工,已完成单项工程验收、区级自验自评工作、市级全面验收工作、省级绩效考评工作。为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挥高标准农田效益,通过与村集体签订预流转合同,对1.1万亩高标准农田进行全部流转,其中2000亩以上地块2个,1000亩以上地块5个,同时调优产业结构,7450亩高标准农田种植蔬菜瓜果、白莲、中药材、稻虾等高效经济作物,采取复种轮作模式,保证农产品质量。

二是扎实做好2019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2019年全区建设高标准农田0.52万亩,总投资1560万元。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我区按照三个优先原则(已经规模流转的优先、土地连片地区优先、群众积极性高优先)和新建为主、综合开发、连片治理理念,把2019年度建设任务落实到村组、田块分别是一标段涌泉乡泉塘畈村、二标段江洲镇前埂村、三标段江洲镇园林洲、四标段马回岭蔡家桥村、五标段毛桥村采取“先建后补”方式,于20191110开始施工,预计20205月份完工

(三)调优农业产业结构

一是统筹发展经济作物。2019年实现蔬菜种植面积5万亩,其中大棚蔬菜0.53万亩;茶叶种植面积1.03万亩,春茶总产45吨,全年总产110吨;棉花1.6万亩,中药材1.35万亩,花卉苗木1.97万亩。另外果业发展欣欣向荣,2019年果业种植面积5.9万亩,其中柑橘8500亩、葡萄2500亩、杨梅1500亩、桃400亩、蓝莓800亩、樱桃1000亩、猕猴桃1000亩、草莓1000亩。同时成功举办“九江国际名茶名泉博览会柴桑区分会场活动”,有效提高“庐山云雾茶”品牌知名度,为我区茶叶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择优发展畜牧产业。大力推进畜禽污染治理,加强畜禽生产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积极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对畜禽养殖“三区”管理重新划分。2019年对全区所有畜禽养殖场户进行摸底排查,对于在限养区和可养区的养殖场粪污处理不达标的必须作出整改要求,对于在禁养区的养殖场作出了关停退养。截至目前,该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大力开展家畜血防查治工作,12个重疫区乡40个疫区村的4082头/只易感家畜进行查病,共查耕牛601头/次,羊1202只/次,其中间凝筛选533头/次,直接粪孵1270头/次,未查到阳性牛,阳性率为零共治疗家畜4886头/次其中:耕牛1083头/次,羊3803只/次。同时,为加强全区畜牧兽医执法能力,“政府购岗”方式聘用基层兽医人员41名,组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业务培训4次,参加培训的达到170余人次,共出动执法人员126人次,查处违法违纪案件8起,共金额 3.17万元。截至目前,全区生猪存栏1.3万头,牛羊存栏2300头,家禽存笼63万只。

三是做强水产产业。年来,我区结合实际,认真做好水产生产技术指导,着力打造蟹虾产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全面落实全区水产养殖面积12.87万亩,水产品总量4.97万吨,年增长4%。以虾稻共做项目为带动,在新合、新塘、新洲、港口、城子镇、岷山等地兴建淡水小龙虾养殖基地,全区稻虾养殖面积1.6万亩。积极完成赤湖网围拆除工作,共清理水上餐饮店5家,清理网围44户,拆除毛竹60余万根,清理转运鱼排等设备39个;着力打造赤湖最美岸线,在赤湖开展生态修复项目,投入资金40万元,栽植莲藕、芦苇、菖蒲等有利于湖区水环境改善的水生植物;积极开展水产养殖和生态治理项目,在涌泉戴山水库开展鱼类养殖治理试点项目,组织放流净水性鱼类2750公斤黑斑蛙养殖经营点增加10处,养殖面积扩大到200余亩。同时,强化渔政管理,扎实开展渔业联合执法,开展湖库渔政执法专项整治活动16次,下发整改通知书1次,现场执法纠正1起。积极组织春禁和增殖放流活动,切实保护渔业资源,投放青草鲢鳙鱼苗1425万尾。

(四)抓好区级粮食储备

通过轮出2500吨区级储备粮和有序推动去库存工作(沙河库区5号仓1072吨),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积极落实新粮库储备库扩建工作,新建仓库总仓容达2.2万吨,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七月中旬可交付使用。抓好早籼稻最低保护收购准备工作,粮食储备库此次准备收购仓容2万吨,目前,向有关部门申请的执行2019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工作报告已获批,正在办理粮食收购“一卡通”。同时,抓好做好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工作,经核查我区现储存稻谷45282吨。

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

(一)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

一是春季战役夏季战役和秋冬战役成果显著。截至11月,清洁行动覆盖全区所有行政村,开展入户宣传教育88场、发放宣传资料34675份、张贴宣传标语436条,掀起全民关心环境卫生改善、农民群众自觉行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村庄清洁行动的热潮,城乡一体化模式正在逐步完善,截至11月,全区农村区域共清理生活垃圾1.18,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费用已拨付216.54万元,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运输费18万元已全部拨付。二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探索取得实效。今年我区农村区域主要是采取“1拖3”的模式来推行垃圾分类工作,“1”就是依托礼涞企业抓好农业畜禽粪污和秸秆废弃物进行生物制肥带动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我区分别在马回岭、岷山、涌泉、港口、新洲等建设5个示范点,共投入10套设备,马回岭、岷山、涌泉示范点建设完成,港口、新洲已投入使用,成效良好。“3”就是选择城门乡、港口街镇和狮子街道实施厨余垃圾沤肥和积分兑换等模式进行先行先试。港口街镇为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新建了一座垃圾中转站城门有机厨余垃圾机械沤肥工作已经得到了省、市高度认可

(二)落实新农村建设任务

根据省市指标,我区布置334个新农村建设点,其中省级村点168个,市县自建村点166个,新农村建设点财政投入共计8360万元,计划打造45个亮点村庄目前“七改三网”建设完成率达84.13%。为扎实做好古村落保护工作,我区涌泉乡戴山古村被列为省级村庄规划点,沙河积极开发区毛桥村、兰桥村被列为市级村庄建设规划点。同时,为进一步组织拓宽干部工作视野,组织100位领导干部前往贵阳、抚州参加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业务培训班,因地制宜谋划村庄产业发展。 

(三)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深度处理项目

2019年,我区按照“政府主体、农户参与、因村制宜、梯次推进”的总体思路,采用三格式化粪池+人工湿地、无动力厌氧+人工湿地、微动力+人工湿地、膜处理四种治理技术,全面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收集设施,打造九号村、槐洲村、江洲村等33个生活污水深度处理村庄。其中新塘乡前进村王家下洲、新合镇址坊村叶家大屋、城门乡金兰童家、港口街镇花园村赵家凹等4个市级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采取EPC总承包模式,目前,4个试点村庄生活污水收集设施建设已全部完成。

三、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一)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一是以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总抓手,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建设,带动更多优质农产品“上线”销售。2019年,我局与江西省淘净乡里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力争第一年完成200万销售额,江西省淘净乡里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已于9月底开业是乡村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江洲油菜花节、毛桥蓝莓采摘节、新合采摘节、涌泉、城子镇桃花节成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共吸引游客180万人次;毛桥村获省级田园综合体“花果毛桥”称号,坳岭小院获得“三星级农家乐”称号,岷山世铭、城门守信田园综合体正在全力建设中。

(二)大力争取农业项目

积极与博莱、礼涞、仙客来、鑫万来等“来字号”龙头企业对三产深度融合进行深度沟通,鼓励仙客来申报国家龙头企业。同时以我区资源优势特色为亮点开展招商工作,目前已引进3000万项目5个,农业建设项目总投资共计7.38亿元。截至目前,我区龙头企业共4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24家,县级龙头企业17家;龙头企业销售总收入达212408万元,带动农户数达91944;新建益农社44个,覆盖行政村率达95%

(三)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力度

一是坚持质量兴农战略。以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体系为目标,紧抓乡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5月底与各乡镇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进一步完善乡级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体系,每个乡镇配备1-2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每个村配备1名协管员,实现了区、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覆盖。目前,区质监站已完成抽取样品412批次,全区所有乡镇完成快速检测12300个。同时,坚持打造农产品优质品牌,积极组织企业进行“三品一标”认证,截至目前,无公害认证15家,绿色食品认证3家,有机农产品认证35家,有机转换期3家,其中新增有机农产品认证5家,绿色食品认证1家。

二是持续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加大有机肥技术推广力度,以示范轻度污染土壤安全利用为目标,选择港口镇茶岭村为示范点,采购13吨有机硅肥进行施用同时,积极鼓励施用有机肥,在江洲、港口、新合进行有机肥的示范区建造,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目前,已推广面积达48万亩,建立田间试验点5个,推广应用配方肥2000;大力推广商品有机肥的应用,全年共使用商品有机肥2000吨。另一方面,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扎实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7个,示范总面积0.35万亩,防控效果达到90%以上;开展高毒农药替代品种示范试验2个,示范面积1000亩次;建立病虫监测点7个,分别是新合镇杨桥村、新塘乡前进村水稻病虫监测点,城门乡白畈村稻水象甲疫情监测点,马回岭镇扶桑绵粉蚧疫情监测点,江洲镇槐洲棉花、联洲水稻病虫监测点和城子镇早熟梨病虫监测点;全区现有13家病虫害专业防治组织,拥有无人机26架,田间自走式喷杆喷雾机18台,建立自动虫情测报灯3台,性诱捕设备2台,发布病虫情报18中长期病虫预报3期。

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一)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一是逐步完成清产核资级验收工作,共清查涉及12个乡镇级集体、113个村级集体、1587个组级集体,合计1712个集体经济组织,共清理集体账目资产18423.19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473.7万元;核实集体资产60705.78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1176.71万元,核实农村集体土地总面积98.58万亩,其中农用地总面积80.14万亩。二是开展试点赋码颁证工作,确定沙河开发区毛桥村、城子镇彭湾村、狮子镇龙岗村、涌泉乡枫树村、马回岭镇铭山村为第一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的试点村。出台了《柴桑区成员身份界定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关于做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示范章程》,并11月中旬完成了5个试点村《农村集体经济登记证》的发证工作。三是开展土地确权“回头看”工作,制定了《关于印发<柴桑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回头看”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组织各乡镇全面、认真做好排查工作,通过镇、村自查,应发证50312本,实发48912本,发证率达97.2%,纠错整改完成109本。

(二)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通过送科技下乡、新闻媒体、宣传栏等途径,大力开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示范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区发展农民合作社627家,新增农民合作社37家,家庭农场237家,新增家庭农场16家。同时,通过财政惠农信贷通政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贷款扶持和项目扶持发展,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截止10月底,全区累计发放贷款8977.8万元其中农商行5074.8万元、农行2381万元,邮政银行1522万元,累计发放995户,其中今年新增251户。严格落实“空壳社”专项清理行动,联合林业、水利、扶贫办、供销社等部门对各乡镇农民合作社进行一次全面摸底,发现问题合作社125家,目前已自愿注销58家

(三)加强农村人才建设

以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目标,鼓励激发乡村内生发展活力。2019年,我局结合扶贫工作需要,开展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干部和农民共计110,计划到12月底完成248人培训任务;组织乡镇共30名农技人员前往重庆学习考察;举办今年首批“一村一名大学生”招生和开班仪式,共计108人参加;开展蔬菜、水果、茶叶实用培训班3期,培训人次200余人。认真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遴选34户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和102个农业科技指导员,开展科技指导,免费向科技示范户发放农业生产资料,为柴桑“三农”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是全力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为目标,全区范围内建设乡级产业园10个,建设规模6009亩,投入资金2770万元,带动贫困户1781户,发展村级特色产业项目138个,覆盖所有贫困户。二是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以订单生产、合作协议、产供销对接、股份合作等方式,密切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目前全区有125个新型经营主体和75个“一领办三参与”经营主体带动了2881个贫困户发展产业,预计户均增收460元。同时,积极推动“百企带百村”活动,全区共有109家企业和各村对接,以资金、用工等方式进行帮扶。三是精准安排产业扶贫项目。2019年共安排产业扶贫项目82个,安排项目资金 638 万元,项目联结贫困户2048户,受益贫困人口5651人。四是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促脱贫工作。全年共开展了3次专家团的技术指导服务活动和1次产业扶贫调研活动,组织了100余名扶贫干部到贵州遵义和江西抚州等地开展产业扶贫技术培训。建立农业扶贫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员制度,创建产业扶贫电商平台,在扶贫日组织20个专业合作社以特色扶贫产品参加展销活动,同时进一步推进扶贫农产品的“五进”活动。

五、2020年工作计划

我局将继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为柴桑“三农”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一)着力谋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继续落实耕地地力补贴、种粮大户补贴、农机购机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提高站位,主动作为,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组织做好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项目,认真抓好经济作物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突出抓好农业项目建设,把推进农业项目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方向来抓好抓实,重点实施0.5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粮食生产、绿色防控、农药化肥零增长等工作,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着力夯实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全面完成334个村点建设,重点打造美丽示范村和优秀村点,围绕“三个沿线、三个连片”做好2020年新农村建设选点布点工作。做好农村区域第三方服务外包工作,拟定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服务工作实施方案,配合做好招标前调研摸底工作。抓好污水治理长效管护,落实20182019年已建成55个新农村污水处理村庄和5个美丽乡村点深入污水处理村庄的常态化运行管护。

(三)着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一是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制改革。及时出台《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召开动员培训会,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社改革,预计2020年10月全面完成清人分类工作。二是做好新型经营主体项目验收工作。将组织3家省级示范社开展项目实施进展情况,了解项目执行和监督他们资金使用情况,完成项目验收,及时拨付资金。三是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继续开展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工作。2020年力争新增农民合作社30家、家庭农场20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人。

(四)着力推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大力实施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农业面源污染普查,切实做好“共抓大保护”、“河长制”、“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力争秸秆集中粉碎和堆肥处理试点5个尽快全部投入使用加大畜禽养殖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严格畜禽养殖场的三区划分及地理标识,重点打击病死猪肉上市,力争我区不发生肉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积极推广试验示范,力争“三品一标”为代表的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比例达到50%以上,着力抓好涌泉葡萄基地、水蜜桃基地、岷山乡柑橘基地、沙河经济开发区蓝莓基地产业提升,以“送科技下乡”“志愿服务进基地”、“产业扶贫专家服务”等活动为载体,指导农民科学用药、施肥,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发展与防治双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