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类别: 工作报告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2021-01-01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000014349/2020-1580163
柴桑区农业农村局2020年度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
关联导读: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柴桑区农业农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农业农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五个奋勇争先”更高要求,紧紧围绕“全力决战工业,倾力改善民生,着力创建‘三城’,建设强盛新区”总体思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短板两大重点任务,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现将2020年度工作情况及2021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基础农业稳中向好
1.稳定粮食生产。一是严格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以“抓早稻、创品牌、强服务”为粮食工作主线,出台了5项激励政策,狠抓早稻面积落实。今年我区粮食播种总面积24.51万亩,稻谷播种面积9.2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确保稳定在5.98万吨以上,其中早稻0.5万亩,中稻8.427万亩,晚稻0.718万亩,其它旱粮作物15.31万亩,旱粮总产确保稳定在2.67万吨以上,其中玉米4.89万亩、小麦4.75万亩、薯类2.07万亩、豆类2.68万亩。同时,积极推进早稻高效种植示范片,择优选择港口茶岭村,新合镇涌塘村,新塘乡赤山村等建设3个100亩的高效早稻种植示范区,实施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示范、大田育苗机械化移栽示范和大田育苗人工抛秧示范,在港口茶岭举办早稻工厂化育苗机插现场会,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基础。大力推广优质稻种植和水稻订单农业,今年优质稻种植面积达5000亩,全市优质稻测产侧效现场观摩会在新洲召开。二是切实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任务,截至目前,我区收储早稻5540吨,监管地方政策性粮食重金属超标粮120.465吨。同步落实粮库智能化建设工作,目前项目硬件设施施工已全部完成,内部网络连接已全部完成。三是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面积5200亩,实际上图入库5800余亩,修建灌排渠道26.57公里、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27亩、修建农田道路15.93公里、平整耕地1477.07亩等,目前已全部完成。2020年度建设高标准农田0.59万亩,总投资1590万元,项目建设涉及3个乡(镇、区)(涵盖7个村)及市农科院。目前,已进场施工,完成进度约为35%。2019年万亩大宗油料生产基地建设已进场施工,涉及4个乡镇(涵盖9个村),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提高,项目区年新增油菜籽30万斤,新增农业总产值75万元。四是全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截止10月23日,已发放中央补贴资金215.753万元,补贴机具173台,受益农户87户。
2.恢复生猪生产。以推进生猪复产增养行动为引领,成立了九江市柴桑区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多种方式恢复生猪产能,积极对接正邦集团,计划投资约8亿元,建设一个年出栏10万头的现代化养殖场;鼓励养殖贴息贷款,7家规模养殖场贷款835万元;推行引种补贴,今年共引进种猪4头,能繁殖母猪116头;全面实行联审联批,全年新建、扩建猪场13家,较去年新增存栏3.2万头。同时,积极做好疫病防控工作,严格落实生猪及其产品调运监督规定,做好餐饮泔水监控工作,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生猪定点屠宰资格审核清理和日常监管工作,按要求开展肉类品质检验检疫,共完成非洲猪瘟自检2620份、“瘦肉精”检测23890份。目前,我区生猪存栏3.6万头,家禽存笼91万羽,牛存栏5000头。
3.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统筹发展经济作物。全区现有各种经济作物面积达17万亩,实现蔬菜种植面积5.1万亩,产量15.8万吨,新增设施蔬菜大棚3500亩,茶叶种植面积1.03万亩,产量110吨,棉花2.1万亩,产量3990吨,中药材1.35万亩,产量3520吨。另外果业发展欣欣向荣,2020年果业种植面积5.9万亩,总产7.4万吨。二是做大作强水产养殖。我区完成水产养殖面积72967亩,与2019年持平,水产品产量完成48719吨。全面完成水域禁捕退捕,给渔民下拨补偿资金共计568.51万元,此次长江禁捕退捕共回收处置渔船65艘,注销捕捞证49本,自此柴桑区所有49户渔民响应国家政策全部退捕上岸。
二、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4.发展富民产业。一是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升级,鼓励支持“来字号”龙头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截至目前,我区龙头企业共3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3家,龙头企业销售总收入达,162677.9万元,带动农户数达47776户;倡导“一乡一园”建设,积极开展县级示范园区评选工作,今年6月份以来我区共评选出10家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目前,我区拥有省级示范园2家、市级示范园3家、县级示范园13家,其中6家正在申报市级示范园;以区位资源优势特色为亮点,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全年完成3000万元以上农业建设项目6个,总投资达1.8亿元。二是进一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示范点5个,目前,马回岭镇、岷山乡秸秆集中粉碎和堆肥处理示范点、马回岭示范点、涌泉乡示范点建设完成并已投入使用,成效良好。三是坚持绿色兴农,积极组织企业进行“二品一标”认证,截至目前,绿色食品认证2家,有机农产品认证14家,有机转换期3家。大力开展追溯工作,新增16家绿色、有机生产企业已进入国家追溯平台,全年发放合格证130余本。
5.促进农民增收。一是持续推进“互联网+农业”的应用,大力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建设,积极推动“消费扶贫”和农产品“五进”,截至目前,江州司马和浔优品两家电商平台农产品销售额达1200万元。二是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沙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毛桥村“花溪谷”景区已全面开园,截至目前吸引游客达35万人次;江新洲、涌泉开展油菜花节、桃花节截至目前吸引游客达30万人次。
6.强化产业扶贫。一是全力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以“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为目标,在全区范围内建设乡级产业园11个,建设规模6693亩,投入资金3670万元,带动贫困户1743户,发展村级特色产业项目155个,覆盖所有贫困户。二是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以订单生产、合作协议、产供销对接、股份合作等方式,密切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目前全区有118个新型经营主体和155个致富带头人带动了3378个贫困户发展产业,预计户均增收630元。同时,积极推动“百企带百村”活动,全区共有109家企业和各村对接,以资金、用工等方式进行帮扶。着力发展扶贫产业。今年落实扶贫产业项目72个,投入1399.55万元,共有6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获得产业直补资金231.58万元。积极推进科技扶贫。累计开展14次专家团技术指导活动,服务678个经营主体及1680户贫困户。进一步推进扶贫农产品“五进”活动,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扶贫农产品423万元。
三、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7.新农村建设。严格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的要求,践行“去水泥化和城市化”的理念,落实340个新农村建设点(省级点174个,市县自建点166个),积极组织乡镇外出参观学习,着力打造20个精品亮点示范村庄。同时做好村庄整治,突出规划引领,切实做到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坚持规划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历史性与前瞻性相协调,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现阶段已完成改水2534户,改路31千米,改厕5098户,改沟56.6千米,拆“三房”1.6万平方米,建新房面积30.6万平方米,改造民居2005栋,改塘72口,清理陈年垃圾46.4吨,新增绿地面积2.1平方千米,新植树1万株,村组“七改三网”建设完成率达到94.4%。
8.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采取“3+2+1”的模式来推行垃圾分类工作,“3”就是城门街道、港口街镇、狮子街道三个试点乡镇建设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站,采购安装好机械沤肥设备,建立厨余垃圾机械沤肥为主,其它分类为辅的分类模式;“2”就是江新洲和沙河开发区毛桥村结合自身优势,借鉴成功经验做法,探索厨余垃圾机械沤肥的垃圾分类回收模式扩面工作,“1”就是结合九江礼涞公司黑水虻养殖,政企互动开展垃圾分类试点扩面工作。
9.村庄深度污水治理与“厕所革命”同步推进。我区采取精品村庄、整村厕所革命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结合,将25个深度污水治理村庄指标全部落实在新农村点上,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无害化治理、资源化利用,全力打造亮点,完成9901座改厕任务,新建30座乡村公侧,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以上。
10.村庄长效管护。坚持“建管”两手抓,落实“省里部署、市级实施、县负总责、乡抓落实”的分级包干工作机制,按照乡级组织、村级实施模式,压实属地责任,凝聚合力,目前已制定下发《关于印发〈九江市柴桑区“五定包干”村庄环境常态化长效管护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省、市、县三级按照5万元/个行政村的标准,111个行政村共计555万元的管护资金已配备到位。同时,全面完成“万村码上通”智慧管护平台录入,组织人员填报辖区内的一类管护村庄的基本信息,积极引导广大基层干部群众,聚焦长效管护一类村庄,采取“扫码随手拍”方式,实时监督管护效果,抓紧补齐村庄长效管护突出短板,共同推进“五定包干”村庄环境长效管护要求落实落地。
四、农村改革全面深化
11.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了1697个集体经济组织的清产核资、成员界定工作,共清查核实2019年度总资产79974.6万元,集体土地总面积983848.55亩;共确认70145户、249120人;完成了12个乡镇、113个村折股量化,建立“三会”制度,制定了章程,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类推进了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社制改革;及时组织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村级集体开展登记赋码工作,目前已完成赋码113个村,完成率100℅。
12.逐步加强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发放宣传册等途径,广泛宣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知识和相关政策,大力开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示范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661家、家庭农场205家,其中今年新增合作社23家、新增家庭农场5家。同时,全面落实“财政惠农信贷通任务”,充分利用惠农政策,将信贷任务分解到三家合作银行,截至目前,全区共计发放贷款6403.5万元,其中区农商行6300万元、区农行2500万元、区邮储行4000万元,阶段性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
13.纵深推动农村实用人才建设。一是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遴选部分主体和指导员,推介发布了7项2020年农业主推技术,落实10万元水稻种子、11万元有机肥、7万元油菜籽进行补助,建立了996平方米温室大棚1个。二是大力开展各式人才培训活动。全年开展各式培训班培训人次达210人次,招录了一村一名大学生10名,完成新型职业农民30人次。三是全区范围开展农业大讲堂。下派10名专家分赴12个乡镇开展农业大讲堂,先后组织385名宣讲对象集中听取宣讲,入户宣传146户,开展调研13次,现场示范24次,解决问题15个,发现问题6个。
14.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一是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进商品有机肥在我区应用,鼓励农户使用有机肥、其他高效新型肥料及水肥一体化,有效减少化肥投入,实现化肥零增长,截至目前,我区共使用商品有机肥8000吨。二是聚焦土壤污染问题。积极与湖南农作院进行合作,在港口茶岭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试验示范,在新合小石进行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和水稻喷施磷酸二氢钾对比实验。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全区水肥一体化面积近9000亩,仅水果、蔬菜等新增1000余亩。三是着手做好草地贪夜蛾防治。及时出台草地贪夜蛾防治方案,在江新洲打造一个8万亩网格化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示范区,加布高空灯和性诱捕设备,大幅减少农药使用。目前,全区有13家病虫害专业防治组织,拥有植保无人机26架、喷雾机18家,发布病虫情报7期。四是着力实施农用地安全利用项目。认真做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工作,落实农用地安全利用类面积2837亩(严格管控116亩),分布于港口街镇和新塘乡,港口片区主要是对丁家山铜硫矿历史遗留问题污染农田进行治理修复,新塘是对农用地进行安全利用,目前整个项目基本实施完成。
五、2021年度工作计划
1.全面推行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化农村改革,做大做强绿色产业链。
2.大力抓好农业生产。确保种植面积和产量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坚持绿色兴农,做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推进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绿肥种植和有机肥配方肥的通过工作。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高效水果种植和中药材种植,引进新品种区试,筛选适合我区水稻生产的高产优质品种。
3.合理规范畜禽养殖。加大畜禽养殖企业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严格落实畜禽养殖场的三区划分及地理标识,做好2021年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确保动物免疫密度和质量。加大执法力度,重点打击依法应当检疫而未经检疫的生猪及其产品,私屠滥宰行为,加大市场巡查力度,杜绝病死猪肉上市,力争我区不发生肉食品质量安全事故。
4.有序推进垃圾分类。主推厨余垃圾沤肥分类试点工作,建设垃圾分类亭、垃圾积分兑换超市(银行)、智能积分兑换、资源化制肥利用站等;区农业农村局、城市管理局将继续督促5个试点乡(村)谋划完善从源头收集到终端处理的设施设备、加强工作创新,并梯次推进面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5.如期完成任务目标。切实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确保完成25个深度污水处理村庄建设,严格按照EPC模式建设,确保管网通水、终端有用。同时,对于2018年的老点,同步进行“管网+终端”双提升,避免出现“晒太阳”工程,为三年行动验收提前做好纵深整改工作。高标打造厕所革命样板,全面完成改厕任务,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以上,旱厕全部清零的目标。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亮点村庄打造,高标准完成30座公厕建设任务。
6.大力开展科技兴农。结合产业扶贫工作需要,组织我局专家服务团下基层开展指导服务;组织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全面提升我区农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认真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着力搞好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建设,积极组织科技指导员开展农业科技指导和科技指导,努力提升我区农业科技含量,全面完成年度项目实施任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赣北眉目地·兴旺大柴桑

赣公网安备 360421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