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类别: 工作报告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2024-12-18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000014349/2024-09823
2024年柴桑区农业农村局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关联导读:
2024年,我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不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现就我区农业农村工作汇报如下:
(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1.抓好粮袋子。区委区政府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粮食安全领导小组高位推动粮食生产。一是高效联动。建立健全了“区乡村”三级主要负责同志直接抓粮食生产的工作机制,先后召开区粮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会,区委、区政府常务会议,农业农村工作、春耕备耕动员和调度会等,超前谋划部署,压实乡镇责任抓生产,职能部门严格督查,确保了不误农时,应种尽种。二是强力保障。大力推广机播育秧、新技术、新品种,做优技术服务,积极鼓励种植大户实行育秧中心育秧;组织专家组对全区粮食种植开展技术指导和全程跟踪服务病虫害综合防治,适时举办技术讲座,提高农户知识水平,解决种粮技术难题。今年全区粮食播种任务24.73万亩,其中早稻任务面积0.4万亩,中稻任务面积10.4万亩,目前已全部完成。油料任务面积11.2万亩,其中油菜任务10.39万亩,目前油菜已经全部完成。市级下达2023年巨灾保险资金两批共426万元,用于全区抗旱、农用物资采购等,已按计划分配到各个乡镇。中央下达2024年第一批中央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共46万元,已按受灾程度分配。另外还有中央273万、省级51万的救灾资金将于近期下发。
2.丰富菜篮子。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总体目标,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目前,全区各种经济作物面积达15.74万亩,全区1000亩以上种植基地15个,500—1000亩基地42个,100—500亩基地257个。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12.8万亩,生猪存栏6.1327万头,牛羊存栏0.3955万头,家禽存栏68万羽。立足本土富硒资源禀赋,打造以蔬菜、水果、豆类、食用菌等为主的柴桑富硒产业“单品冠军”,助推富硒、有机产业发展。目前,我区推广发展富硒农业产业工作走在全市的前列,已有乡音富硒大米、礼涞富硒蔬菜等54个富硒农产品品牌,成功打造了富硒加工农副产品“富硒茶饼”。以“重品质、强监管、树品牌”为目标,2024年净增绿色有机认证产品24个,开展定量检测577批次,快速检测13300批次。目前可追溯企业141家,可追溯产品264个,共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31万张。
3.保住命根子。坚持将耕地保护作为贯彻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内容,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一是大力推进抛荒地整治和遏制耕地“非粮化”。明确“全面摸底、全面翻耕、全面复种”任务清单及时间节点,组织各乡镇对辖区内的抛荒耕地和耕地“非粮化”情况进行摸底、登记、整治,因地制宜种植水稻、其他旱粮和蔬菜等适宜农作物。前期审计下发370.76亩耕地抛荒,5月之前已经全部整改完毕。二是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4年已完成2.7万亩高标农田建设,目前全区已完成14.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区作为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一级法人工作试点县区,全面落实了“区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三级管护机制,印发了《九江市柴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办法》。2022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荣获全省二等奖。
(二)以绣花功夫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
1.新农村建设步入佳境。围绕“彰显农村的土气,巧用乡村的老气,焕发农民的生气,融入时代的朝气”要求,以“绣花”功夫抓好乡村环境治理,以“标兵”姿态抓实乡村生活垃圾分类,以“园丁”精神抓好美丽庭院、美丽田园、美丽山水建设。2024年,柴桑区共实施50个新农村建设点,其中省级村点25个,市县自建村点25个;创建全域美丽乡镇1个、美丽村庄12个、星级民宿2个左右;打造省级“四融一共”精品示范村庄3个。目前已全面完成三清拆除和规划设计工作,七改工作也完成了80%,正在场地平整和路面施工,下一步将全面进行节点打造和亮点提升。
2.“厕所革命”持续深化。紧紧围绕“既改面子又改里子”“既要品质又要颜值”的目标,高起点谋划,高规格设计,高质量管护。今年整改的问题厕所2322户,已整改1692户,完成率72.8%。全区新改建户厕改造常规户厕700户,样板户厕100户,目前已完成540户,完成率67.5%。建立区级专家技术服务队伍人员7人,改厕明白人137人,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58%,改厕合格率100%以上,项目区农民满意度95%以上。
3.村庄管护成效显著。全面实现城乡环卫保洁市场化、一体化、长效化。一是村庄清洁行动深入推进。今年共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2350余人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2100吨,清理村内水塘80口、清理村内沟渠65公里,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705吨,做到了行政村全覆盖。全区农村88座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已全部整改完成。后期将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1家运维单位负责全区所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精品村庄+整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结合”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今年4月份,我区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二是长效管护机制深化拓展。“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已进入运维阶段。目前,平台关注量67302人,占全区乡村人口数的30%。后续将继续主推张贴印有平台二维码的“门前三包”责任牌方式,提升群众知晓率。规范处理平台事件问题,力争问题处理完结率、好评率保持96%以上。“万村码上通”推进人居环境提升也获评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三是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扎实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活动,进村入户宣传教育55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1000份、张贴宣传标语255条,同时依托乡村标识牌、公益广告栏、电子显示屏等形式广泛宣传,厚植生态环保、乡风文明理念,全区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局部美”向“全域美”“一时美”向“持久美”的蝶变。
(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牢防返贫底线
1.强化帮扶工作落实。一是强化产业帮扶。2024年加大了产业项目工作力度,已安排产业项目78个,项目资金3318.59万元。产业项目带动脱贫户3252户,受益脱贫人口8624人。深化拓展消费帮扶,全区帮扶产品销售金额3477.34万元,机关事业单位采购帮扶产品金额230.195万元,2024年1-9月共计结算光伏发电742253度,结算光伏上网电费307515.37元。推进脱贫人口小额信贷。2024年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截至目前共计放款374笔1755.8万元。二是强化就业帮扶。加大部门联动和就业监测。坚持每月信息核查,全区脱贫劳动力(含监测对象)就业人数4917人,就业率68.1%;因人施策开发公益岗位535个。今年以来为324名脱贫户学生发放“雨露计划”补助资金49.05万元。三是强化衔接资金项目推进。2024年中央、省、市、区已投入4500万元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共安排项目184个,其中基础设施项目102个、产业项目78个,其他项目4个。
2.提高动态监测实效。我区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突出位置,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一是动态核查检测。充分使用“国家、省防止返贫致贫检测预警监督管理平台”,定期录入检测数据,通过农户主动申请、帮扶干部走访、行业数据交换三线并行的预警监测,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等刚性支出或收入大幅度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快速发现、快速响应,及时核查、及时帮扶,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二是分层分类帮扶。对纳入监测对象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人员”,精准分析原因,及时启动帮扶程序。三是完善“两项保险”防贫机制。强化“惠浔保”、防贫保险“双保”机制,增强农村低收入人口抵御灾害、抗击风险的能力。拓展农业保险,探索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各环节风险点的保险方案。2024年度区政府购买防贫保险金额49.5万元,合同约定惠及人数9900人。为9250名贫困对象参加了“惠浔保”。全年办理保险理赔数34户,赔付金额32.41万元。四是建立监测联席会议机制,实现关口前移。监测联席会议机制由各个行政村举行,每月一次,同步研究低保和监测问题,确保乡村两级、行业部门、帮扶单位各尽其责,应纳尽纳,以制度化、科学化手段助力全区乡村振兴。截至2024年10月份,全区共有监测对象563户1625人。
(四)以奋进姿态推动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1.农业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一是产业龙头不断做大。我区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升级,鼓励支持“来字号”龙头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目前,我区龙头企业已达3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23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总收入达120亿元,带动农户数约5万余户。二是新型农业主体日益增强。我区一直以来将新型农业主体培育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区各种合作社达636家(其中国家示范级合作社2家,省级7家,市级15家,县级36家),家庭农场312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市级16家,县级12家);全区113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超过15万元。15至30万元之间的村有41个,过百万元的村19个,其中黄洞村达507万元。
2.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在生产端,聚焦滨湖黑猪、富硒小麦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目前,已开展省级农业产业发展专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龙头企业奖补、智慧农牧、渔)场、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县、富硒重点县、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储备工作,其中九江市已推荐我区申报省级富硒重点县。投资2亿元的江西博莱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莱预制菜中央厨房及食品加工配套综合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厂房主体已封顶。同时,积极组织辖区内龙头企业报送农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融资需求。在流通端,着力强化设施建设。2024年1月,依托智慧物流园申报了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项目,今年将依托博莱建设一座万吨级冷库,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狮子智慧物流园与普洛斯物流公司签约,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二期正在建设中。在销售端,加强与盒马鲜生、圳品等大型商超对接工作,全区24款产品上报了盒马鲜生货品,目前已有鑫万来与盒马鲜生签订了供货协议;2024年1-10月销售额15000万元;2024年2月依托礼涞集团完成抖音基地建设;江西柴优桑品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正在积极申报农副产品绿色直采基地;按照市局要求,全面推进产业园提质增效,全区打造了省级休闲田园综合体2家、省级示范园(产业园)3家、市级示范园(产业园)11家,产业园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
3.优化提升农产品品牌。一是加强品牌推介。由农垦部门牵头做好“柴优桑品”品牌推介,通过“优化宣传品牌架构、提升品牌宣传质量、注重品牌形象管理”等方式,整合全区优质农产品,统一logo,统一宣传。目前,正在研究江西柴优桑品区域公共品牌推广方案。二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聚焦优势特色产业,积极开展水稻品种对比实验,推广烘干机设备补助,做好水稻优质品种推荐,创新研发推出米粉、米乳、米油、营养代餐等特色产品,推动稻米全产业链发展。
(五)以锐意进取的闯劲推动农村改革创新
1.持续深化宅基地改革。今年,柴桑区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工作共涉及11个乡(镇、场、街道),95个行政村,自然村组数1513个,总宗数105210宗,完成户数83508户。柴桑区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已完成,农村宅基地线上审批已全面铺开,截至目前11个乡镇农民建房线上审批受理322件,审批中270件,审批完成52件。建立了全区农村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台账,并已全部录入系统。2024年年初区级宅改专班到各乡镇考研调查示范村打造情况,选址并打造了岷山乡团山村陈家大屋宅改示范点。2023年至2024年区宅改办联合区自然资源局到各乡镇巡查农民建房情况,共发现11起违规占地建房问题,针对问题,现场提出了整改意见,同时下达了《责令改正通知书》,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9宗。
2.加大农业产业项目招引力度。2024年共招引农业项目5个,投资金额均超过3000万元,所有项目平均进资率达40%。
3.规范农村“三资”管理。一是构建监管制度体系。针对集体财务管理不规范问题,印发了《柴桑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制定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村(居)民委员会与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功能分离、账务分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制度;针对集体资产家底不清问题,制定了《九江市柴桑区农村集体资产清查登记保管使用处置操作规程(试行)》《九江市柴桑区农村集体资产财务处理及债务核销处置操作规程(试行)》等制度;针对集体经济合同不规范问题,起草了《柴桑区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的指导意见(试行)》,并制定了柴桑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最低发包出让价格指引;针对工程项目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印发了《柴桑区农村公厕管理办法》《柴桑区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及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针对集体债权债务管控不严格问题,柴桑区出台了《九江市柴桑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试行)》。二是用好管好“三资”监管网络平台。出台了《柴桑区农村集体“三资”网络平台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网络平台,逐步建立完善线上审批、监督预警和线索推送机制,努力实现“一网统管”。
(六)以高效务实作风统筹做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1.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我区2024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项目已完成调理剂施撒、微肥作业、水分管控、叶面阻控施撒等工作。并于10月10日对项目区域进行测产,测产结果显示:项目实施区比非实施区亩产高14.37%。接下来将继续完善项目台账、评估、验收等工作。2021年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工程已全部完工,并已完成单项工程验收工作。2024年8月17日项目推进会会议通过需增加养殖场改造工程、农田面源治理工程。
2.禁捕退捕成效持续优化。一是禁捕宣传力度加大。大力宣传长江禁捕退捕政策和水生生物养护知识,提升群众对长江禁捕禁钓和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知晓率。更新大型宣传牌7块,增设禁捕禁钓警示牌9块。二是规范护渔队伍管理。完成长江护渔队组建和队员新老更替任务,新选聘3名护渔队员上岗,确保护渔员14人在岗执勤,定期组织护渔员培训,完善网格化管控机制,实现长江禁捕水域巡护全覆盖。三是执法力度增强。加大长江禁钓水域垂钓规范管理力度,加强柴桑区长江水域禁捕禁钓管理,开展重点水域联合执法行动16次,以劝离方式处理违规垂钓110余人次。四是平台建设坚实。加快推进渔政执法装备化建设、渔政执法监管平台规范化建设,安装带语音监控宣传器4个,后续还将新增14个,加上长江沿线安装高空高清监控布点11处,着力构筑无盲区监控体系。采购无人机2台,执法快艇2艘,巡逻车5辆,进一步提升我区禁捕管理技防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工作队伍力量相对薄弱。一是人员数量不足,如各类农业工作专班、农产品检测、官方兽医等专业方面人员比较欠缺。二是由于农村人口外流、农业生产从事人员年龄较大,种植新技术的推广存在困难,直接影响了种植规模的扩大。三是部分乡镇从事农口工作的人员变动频繁,业务能力存在一定不足。
(二)基础配套设施有待加强。农业产业及农产品流通销售规划不够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健全,如我区产地冷链集配设施和能力建设亟待加强,产地冷链物流服务网络不健全,不能确保农产品保鲜、配送及时。
(三)责任压实还不够。农业工作涉及乡镇、部门多,存在职责归属不明晰、乡镇重视程度不高、工作合力不够强的问题。如农村集体“三资”工作方面,整治工作开展以来,部分乡镇重视程度不高,整改难度较大。招商引资工作方面,各乡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不足,截至目前各乡镇共完成农业招商引资项目2个,其余乡镇均未有签约项目;培育“雏鹰”企业和引进头部供应链企业工作中,全区各乡镇均未完成;部分乡镇未注册主流电商平台,大部分乡镇的销售额均为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赣北眉目地·兴旺大柴桑

赣公网安备 360421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