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类别: 公共法律服务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2025-05-29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000014349/2025-04549
【法治宣传教育】柴桑区司法局持续推进“柴法鹤鸣”生态普法品牌建设
关联导读:
近年来,柴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定位,依托46.5公里长江岸线、东湖-赤湖湿地群等生态资源,创新打造“柴法鹤鸣”生态普法品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法治新格局。
一、“协同共治”促守法
制定合理法治空间规划。将法治要素纳入空间规划技术规范,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法治走廊规划。明确生态保护核心区、缓冲区和适度开发区,确保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序开展生态旅游等活动。在规划过程中,充分征求专家学者、当地居民和相关利益方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创新构建“生态法治体验官”制度。组织市民参与水质检测、候鸟环志等生态实践与法治教育融合活动,在观鸟平台嵌入“生态眼”举报二维码,构建“发现-举报-处置”全链条监督网络,打造市民参与生态保护的法治实践矩阵,推动生态保护从“政府主导”向“全民共治”转型,实现生态监督“随手拍、即时传、闭环管”的数字化治理新模式。
创新打造“候鸟法治驿站”。将湖区闲置岗亭化“闲置角落”为“法治地标”。通过“嵌入式普法微空间”设计理念,在岗亭内部设置智能法治图书角,配备《湿地保护法》等法律书籍,外部墙面采用非遗剪纸风格绘制护鸟普法漫画长廊。特别设置“候鸟普法志愿者流动工作室”,定期由法律志愿者驻点开展法律咨询。
二、“法治队伍”护生态
组建“政法干部+法律明白人”生态法治队伍。建立政法干部担任生态法治宣传指导员,“法律明白人”志愿者担任生态法治观察员,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将法律知识普及到家家户户,为推动法治柴桑建设、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打造“候鸟保护法治特勤队”。抽调水上公安、环境执法人员组建专业执法队伍,配备便携式检测设备,建立“24小时应急响应+季度联合执法”工作机制,通过“无人机+地面巡逻”立体巡查体系捕捉违法捕猎、非法排污等行为强化执法监督。
培育“生态法治志愿讲师团”。吸纳高校学者、政法系统干部、执法单位干部、野保协会骨干等组成普法志愿宣传队,开展“法治护飞”进校园活动,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们传递保护野生动物和水生态的重要性。
三、“法治基因”助普法
建设“候鸟法治文化带”。沿东湖湿地打造法治景观长廊,设置“法治典故步道”“候鸟法治保护长廊”等节点,将《长江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漫画、诗词等。在观鸟平台设置“法治留声亭”,游客扫码即可聆听候鸟保护典型案例音频,增设“法治常识树牌”,采用防水木牌雕刻《湿地保护法》《候鸟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悬挂于现有乔木,结合鸟类科普知识。
组建“红领巾法治护鸟队”志愿队伍。联合中小学组建“红领巾法治护鸟队”,由生态领域干部与法治副校长组成导师团,开展“岗前培训+湿地研学”双轨培养,组织学生制作法治布贴画等,通过“生态守护+非遗普法”培育青少年法治素养与生态责任感。设计生态法治研学路线,开发“跟着候鸟学法律”主题课程,制作《湿地法律探险手册》,设置“辨识保护鸟类”“寻找违法捕鱼装置”等互动任务。
创作“候鸟法庭”情景剧。积极探索开发“非遗普法”这一创新模式,巧妙地把法治元素与戏剧元素深度融合,精心组织专业的戏剧人才,通过演绎守护候鸟、普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典型案例,让观众在欣赏精彩戏剧表演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为普法工作开辟出一条充满趣味与文化韵味的新路径。
通过“柴法鹤鸣”法治文化品牌建设,柴桑区实现法治宣传与生态保护“双向赋能”,打造出“观鸟学法”“游园明法”“亲水遵法”的特色法治文化体验,将法治宣传与生态保护深度结合,形成“法护生态、生态育法”的良性循环,为建设“赣北眉目地、兴旺大柴桑”注入法治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赣北眉目地·兴旺大柴桑

赣公网安备 360421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