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类别: 名人轶事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2025-06-13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000014349/2025-03375
九江名士文德翼
关联导读:
在我的故乡九江市柴桑区黄洞小学旁边有一座被人遗忘几百年的古墓,因葬地紧靠胜果寺南边,被许多人误以为是和尚墓,但却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明朝浙江嘉兴府推官(相当于现在的市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市公安局局长)之墓,墓碑在十年浩劫中遭到破坏,不知遗落何处,现况寂寞荒凉,箬竹丛生,幸亏善良村民对古墓怀有敬畏之心,才没有被开垦利用,以至保留至今。 此墓主人姓文名德翼,字用昭,号灯岩,又号补堂,江西德化(九江)人,明清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文德翼家族为大宋朝信国公文天祥后裔,其十世祖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由江西吉安富田迁移九江,辗转多地,最终定居瑞昌九都源。七世祖再迁红罗障(今柴桑区涌泉乡黄洞村区域),在此置地创业,其宅基地被当地人称之为文家塝和文家塘,(此地为黄洞村向枫树村的公路右侧,在新屋雷家与大黄社后边,现已无文姓和雷姓之居民,仅仅是历史的记忆)。落户红罗障后。其祖父文经纬(1532-1580)又迁至九江城,娶世家劳思之女(副都御史劳堪之姊),生六子。其父亲文士弘(1578-1641)字元任,号三瀑,不屑科举,有志于理学,从学朱以功先生,开办讲所,曾捐室为“阳明书院”。文德翼的儿子文行远亦有文名,著作有《浔阳蹠醢》六卷,书前有严沆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撰写的序言。 文德翼祖籍地为九江德化红罗障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文德翼孙辈后开始没落且无嫡系后裔,而族人又相继回迁至瑞昌九都源,所以这段历史被后人遗漏而未上史书。 文德翼崇祯七年(1634)中进士,1637年授浙江嘉兴府推官,一直在浙江任职,虽为官短暂,但为人正直清正廉洁,后人对其亦有描述,据嵇曾筠《浙江通志》卷150载:文德翼,九江人,崇祯进士,曾任嘉兴推官,察吏精明,长于折狱,作兴士类,著书甚广,在嘉兴任职七年,不避权要,勤于政事,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清人严有禧《漱华题笔》卷四中有关文德翼一条记载:“文德翼,德化人,进士,为嘉兴推官。有属吏粤东人,馈端石,发之,白金也,封函如故,谢之云:‘汝砚不可磨墨’却之”。《九江府志》卷32人物志中也记载另一个故事,当地吴中彦父子贿结当朝宦官,武断乡曲,残害善类,文德翼查实治理,府丞戴澳与吴中彦是同党,参劾文德翼贪赃不法,文德翼是有名的东林党人,由于刑部主事沈迅上疏力保,戴澳被免职。事后文德翼被提升为吏部稽查吏司主事,但因其父去世而未任职。 1644年,甲申国变,李自成率百万大军北上攻取燕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灭亡,随之满人入主中原,于是文德翼隐居不仕,成为明朝遗民。 在隐居期间,文德翼与九江地方官交往较深,参与了九江修复庾楼、东林寺、编史修志等重大要事,主持评定《九江府志》并为之撰写序言,婉言谦虚地谢绝了担任主编的重任,而只挂评定之职,但对府志的编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求是堂文集》中的《名宦传》《人物传》,除个别人物如邢懋学内容略有出入外,其余几乎一字不差地编进了《九江府志》。 他中进士后长期任职,所见所闻并不狭窄,却唯独选择与赣浙相关的人物为传,这并非偶然,是作者用以传记文的史学笔锋,为地方留下一份历史的见证材料。期间又亲率九江士民日夜守城以拒流寇,1645年,左良玉拥兵八十万以清君侧为名大举东进,于四月在九江发动兵变,整个九江焚掠一空(史称九江乙酉屠城),文德翼的堂侄文名远被授为监纪推官,参与反清复明时又被授为监军道检事,官职虽不大,但忠于明朝很坚决,在九江屠城时驻军坚守,“方是时,远父母俱七十且有妻有女有甥重累,围城觺觺沸盪中,目视手束以死,远携妻负母夺门而出,身中箭如蝟,复入负父又夺门出,且左挟甥右挟女,兵忤视不杀,幸得全脱。”后兵败瑞昌被俘,押至武昌,见到清督抚不跪,曰:“我乃是大明官也,文丞相之孙,姜丞相之客,一死乃我之光荣。”文德翼亲眼目睹了九江屠城时的血雨腥风和九死一生的悲壮抗争,以及侄子对大明的忠义,写下了《文名远传》。作为那段历史风云的见证者,文德翼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国破家亡,仕途被挫,于是带着老母亲及家眷从刀兵相刃、残垣断壁的九江回到乡下避难,过起了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活。 清顺治十二年(1655),满清已入关十年,国内局势稳定,文德翼此时又全家搬回九江城,取居室名为求是堂,以求学好古,实事求是,著书立说,达一生最高峰,此期的代表作有《求是堂文集》《佣吹录》《读庄小言》等。 《求是堂文集》共有传记文18篇,除少数几篇(如《祁门道人传》《寒婆传》《长门禅师传》)讲述奇闻逸事和佛法外,绝大部分记述的是明末清初风云巨变中,下层文人官吏、忠贞死节之士,描写了普通百姓对改朝换代的喋血抗争以及乱世给人民和社会带来的颠沛流离,勾画了明清之际赣浙两省社会众生像,是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文德翼的作品体裁与明代其他文人一样,大致以文体为主,包括序、跋、论、传、记、赋,铭、颂、赞、书启、祭文、墓志、墓疏等,用文字的精神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融入时代,影响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和下层知识分子。 文德翼的作品大多兼具文学和史学双重价值,是明清之际赣、浙一带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家,面对大明王朝大厦的倾塌,作者痛心疾首的感叹,颇有几分鲁阳挥戈换落日之悲壮,作者向世人坦露了一个真实的心灵世界。 文德翼为人低调,长期生活在九江城内。由于清朝对他的禁锢和打压,他在故乡少有名气。加之他的族人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陆续全部搬回原籍瑞昌九都源底下文村,所以在地方上,没有留下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和传说,甚至连现在的黄沙洞人都不知道本地曾经有这样一位名士。他留下的只是一抔黄土,甚至连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堆黄土里埋藏的故事。他生前居住的地方被当地人称之为文家塝,用水的地方称之为文家塘。古代的红罗障也早已被人们淡忘,文家塘也已填平为耕地,文家塝古地上的许多文姓墓塚因长期无人祭拜,也被当地村民夷为平地,唯有文家塝这不朽的地名沿传至今! 文德翼于公元1675年去世,魂归故里,葬于“胜果寺南,黄沙洞前”(《文氏宗谱》),黄沙洞这一历史沉淀的古地名,就是九江一代名士文德翼的长眠之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赣北眉目地·兴旺大柴桑

赣公网安备 360421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