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类别: 工作报告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2024-12-18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000014349/2024-09817
柴桑区卫健委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关联导读:
柴桑区卫健委2024年工作总结
及2025年工作计划
2024年,柴桑区卫健委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领导下,在上级单位的关心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工作总基调,始终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为导向,全面推动健康柴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较好进展。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4年工作总结
1.党建工作取得新成果。一是以强党建引领事业发展。柴桑区卫健委坚持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班子“领头学”、书记“全面学”、党员干部“深入学”,组织读书研讨“交流学”、红色基地“现场学”等“五学联动”方式,不断强化政治理论武装,加强党性锤炼。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以实际行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二是以好作风营造实干氛围。巩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结合本系统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成立专班,明确各卫生健康单位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信、访、网、电、箱”五位一体的举报平台,鼓励群众通过多种渠道反映问题,切实解决群众难题,推动机关作风进一步优化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是以大力度开展集中整治。柴桑区卫健委聚焦整治重点精准发力,重点对照廉洁从政、规范从医、损害群众利益等三个方面23个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列出“三个清单”,对标建立工作台账,梳理排查出问题和建议126条。开展“过度医疗、过度检查”专项整治,排查相关问题264条。各类问题已责令相关单位限期整改,其中移交区纪委有价值问题线索5条。四是认真开展医疗卫生系统警示教育,将警示教育、集中整治和为民办实事紧密结合,群众的就医体验明显提升。柴桑区全面实施“区内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及安嘉医院对群众就医时所持有的具备有效性的检查检验结果实行互认,不再重复检查,并对区外二级、三级医院具备有效性的检查检验结果予以认可,不再重复检查。”目前,共有312名群众受益,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共计约11万余元;在区直医院推行门诊“一次挂号管三天”措施,目前,区直医院累计为1.7万余人次减免挂号费用13.2万余元;在区直医院对超声检查患者免收图文打印费,按需使用收费的医用干式胶片,尽量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目前,累计为1.9万余人次减免费用29.6万元。区人民医院开设便民服务车、公交专线,针对性解决患者出行需求,同时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等医疗卫生单位开通医保扫脸支付、床旁结算等便民服务,让患者就医更便利。
2.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新提高。全区公立医疗机构服务人次与去年相比有明显提升,入院次均费用明显降低,全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药科室建设,各乡镇卫生院示范化中医馆实现全覆盖,中医成为各乡镇卫生院医疗业务新的增长点。按照医保部门的统一部署,区卫健委积极推动集采药品进村卫生室和民营医院,目前柴桑区共有95家村卫生室参与集采药品“三进”行动,遴选适合的集采药品品种,实行“零差率”销售,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质优价宜的集采药品,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目前,集采药品共售出8327.13元,惠及932人次。积极引进各类高素质专技人才,2024年区内各医疗机构共引进各类人才45名。其中,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单位管理岗8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6名,大学生乡村医生2名,"才汇九江"项目引进硕士研究生学9名。
3.重点项目实现新发展。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柴桑区相继完成了区直三家医院的顺向搬迁。2022年又投资1.8亿元,实施区人民医院感染楼改扩建、妇保院整体搬迁和月子中心建设、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等项目,全区公立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加强。一是港口中心卫生院综合楼项目,项目总投资2200万,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目前正在进行室内装修,预计年底前投入使用。二是区妇幼保健托育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达3775.6平方米。目前项目已完成竣工验收、人员招聘和培训等所有开园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心配备有教室、烘焙坊、美工室、绘本室、感统室、保健室、器材室及户外活动场所,为新生婴幼儿提供照护服务,拟招收3岁以下幼儿,共设置10个班级,其中乳儿班2个,托儿班8个,托位数150个,已于今年9月份开园正式招生运营。
4.基本公卫实现新目标。一是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柴桑区卫健委大力推进基层人工智能辅助智慧医疗系统运用,目前全区15家乡镇卫生院和110个村卫生室均使用了智医系统,实现了全区乡村两级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基层机构病历书写规范率、检查检验报告率和村卫生室使用率等各项指标达99%。其次,重点推进全区乡镇卫生院特色科室建设,全区15家乡镇卫生院建立了中医馆,16个村卫生室建立了中医阁,5个乡镇卫生院设立了口腔科,1个乡镇卫生院设立了血透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双提升。二是强化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持续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机制。推进乡村医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先预拨、后结算工作机制,确保40%的工作任务交给村医承担;优化乡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对全区2023年毕业的农村订单定向生取得乡村资格证后按照要求实行乡村医生注册,拓宽乡村医生进入渠道,实施大学生村医专项计划,目前已招聘2名大学生,拟到村卫生室执业。三是实施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基层项目。2024年柴桑区卫健委继续组织区直三家医院多位临床骨干人员对口支援14家乡镇卫生院,为受援卫生院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口支援基层覆盖率达93%。
5.医共体建设实现新突破。一是医共体建设初显成效。柴桑区医共体建设紧紧围绕“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的工作目标,着力推动“责任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为主的11项评判标准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任务,医共体建设6月份底市级督查评定结果为9个A,排名进入全市第二方阵。二是各级医院管理更加有序。区总医院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原则,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并组建区总医院医疗质控委员会,制定了《双向转诊制度》《总医院医疗质量统一管理指南》《医共体内医疗质量与安全考核细则》《县乡两级疾病诊疗目录》等相关文件,明确了双向转诊指征和转诊流程,规范了诊疗指南和上下转诊机制。此外,通过总医院成立的MDT团队和院感、护理中心,在院区之间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多学科治疗模式,定期、定时、定址举行专家组讨论,为疑难患者及四级手术患者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治疗方案,建立起“小病不出村、常见(慢性)病不出乡”的分级诊疗、有序就医的医疗卫生格局。三是资源统筹更加科学。区总医院成立了财务管理及耗材采购中心,组建了区总医院药事、药物治疗学管理委员会,医学装备、医用耗材专家委员会,同步成立区总医院药械采购中心,抽调区直3家院区5名采购人员集中采购办公,进一步优化了全区医疗机构的要素配置和服务供给。并在资源统筹重点项目建设上,因地制宜,成立江洲镇、港口街镇、马回岭镇、新塘乡4个区域医疗次中心,在江洲镇院区成立4个站和1个中心,分别为心电远程会诊中心江洲站、影像远程会诊中心江洲站、医疗远程会诊中心江洲站、120急救中心江洲站和血透中心。为统筹县域医共体内公共卫生资源与医疗资源,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6.中医药服务实现新发展。一是通过基层中医药示范县创建,全区各医疗机构在原有医疗服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针刺类、艾灸类、熏蒸类、推拿类、磁热类、康复类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实现了全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药科室建设、全区乡镇卫生院示范化中医馆100%覆盖,中医馆成为了各乡镇卫生院医疗业务新的增长点,同时满足了广大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吃中药、看上好中医”的健康需求。二是持续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完成区妇保院、部分卫生院中医科文化墙升级改造工作,拍摄制作了多期“柴桑区中医馆建设宣传片”,举办柴桑区“中医药文化服务月”活动暨柴桑区中医医院首届“中医文化节”,开展“中医药、进基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八段锦”“太极拳”健身等活动,得到群众、学生对中医养生知识创新发展和文化传承认可。
7.妇幼健康得到新保障。柴桑区卫健委积极推进婚前保健,大力推广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优生咨询指导“一站式”服务,2024年全区婚检率达99%,产前筛查4715人次;规范实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截至1-8月份目前全县孕妇,接受检测716人,其中梅毒感染孕妇2例,乙肝表抗阳性孕产妇43例。做好了“两癌筛查”工作,完成乳腺癌筛查4897例,宫颈癌筛查4897例。
8.疾控工作实现新提升。一是疫情监测预警有了强化。截至10月15日,全区20家医疗卫生机构共计报告传染病卡片659张,均为及时报告卡和及时审核卡,及时报告、及时审核率均为100%,无重卡;网络报告机构正常运转率为100%。定期开展腹泻病人监测,冬春季开展新冠、流感、支原体等多种呼吸道疾病病原体监测。二是地方病、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得到了加强。对全区14个乡镇的65个流行区村,上半年通过各乡(镇、场)卫生院公共卫生资源平台,利用公共卫生血样标本,提高了村民的受检率;对重点流行区对6岁以上的常住居民和学生进行了间凝查病,完成询检人数15168人,完成了20000人的询检任务,完成率76%;完成血检查病13257人次,完成了15000人的查病任务,完成率88%;间凝阳性人数202人,阳性率为1.5%。通过电话随访、微信随访、上门随访和就诊随访等方式对现症病人进行随访并完成档案,共随访现症病人800人,完成631人的随访任务,完成率79%。完成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325人次,占粪检任务500人的65%。
9.爱卫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巩卫工作成绩名列前茅。至目前,九江市爱卫办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双月督查已通报2期,柴桑区十大专项督导评分排名均位列中心城区第一名。二是健康教育网络不断筑实。柴桑区卫健委积极加强全区健康教育网络管理,累计开展数十次控烟、膳食、科普等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累计参与人数达数千人;不断响应健康九江提出的“一县一品”特色健康建设要求,策划筹备合理膳食“营养健康食堂”等亮点特色项目建设,目前正持续推进。三是持续发展农村“厕所革命”。2024年我区投入项目资金300万,区卫健委下发《关于印发〈2024年九江市柴桑区农村公厕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合理分配建设指标,及时下乡督促指导,截至目前38座新建农村公厕均已动工建设,部分公厕已基本完工。
二、存在的问题
1.医疗机构发展面临压力巨大。当前,我区公立医疗机构因靠近中心城区,面临省、市直医院“虹吸”现象严重,基层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医保DIP付费方式改革为医疗机构经营管理带来巨大挑战,且当前医保资金支付欠账数额巨大,导致医院医疗实际收入下滑;区中医医院还长期面临沉重历史债务负担问题;总医院对财务收支、资产、采购等尚未实现有效统筹,加之各院区内部机制不一,医共体整体对外竞争力还不强。
2.重点项目建设面临资金困难。一是区人民医院改扩建(康复医院)项目目前已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资金6048万;疾控中心整体搬迁暂停实施,结余资金3000万;利用区人防建设资金4000万;目前总共落实建设资金1.3亿元,和计划总投资2.5亿元相比,还缺少1.2亿元项目建设资金。二是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短板。马回岭镇、岷山乡、城子镇、狮子街道、城门街道、新洲场、塘岸铺七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前期设计、预算和财审等前期手续已经全部完成,财审金额2500万,如能落实资金即可挂网招标开工建设,补齐短板。
3.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和内部挖潜需求。近年来财政投入重点主要集中在解决医疗机构重点基础设施的建设、突发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等方面,对医疗机构长期发展和能力提升投入相对不足,需要进一步挖掘医疗机构内部潜力,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
4.医保基金监管和药品耗材集采面临困境。医保基金监管与药品耗材集采虽然在持续推进,但是DRG/DIP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使得全区医疗机构的收入发生了明显的下滑,难以形成以保证质量、控制成本、规范诊疗、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为核心的按病种分值付费和绩效管理体系。
5.医疗资源配置相对不合理。医疗资源配置与机构布局不合理,导致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益低下和无序竞争。此外,过度行政化导致医疗价值错位,竞争力缺乏,医患关系较紧张,医务人员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2025年工作计划
1.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医疗机构党建工作“七个全覆盖”,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一起谋划,充分发挥行业内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工作与当前开展的各项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狠抓党纪学习教育和集中整治,努力营造卫生健康领域风清气正。
2.系统推进医共体建设。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对标对表11项评判标准,39个子项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逐条逐项研究分析,制定有效的落实办法和举措,明确责任单位、人员和时间节点,一项一项推进完成。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互联网诊疗服务等模式,构建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信息“一张网”,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诊疗信息共享、医防融合协同推进目标。不断加强全区医疗机构专科建设,着力提升中医药科室建设,增强我区中医“治未病”能力。深化区域医疗集团改革,致力于创新,做好内部挖潜,积极化解医疗机构债务。
3.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坚持以群众期盼为出发点,紧盯关键节点、重要环节,积极做好争资争项工作,谋划人民医院改扩建、中医院急诊综合楼、区托育服务网络、医共体信息系统、区公立医疗机构设备更新和病房改造等五个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资金,同步推进当前卫健系统规划及在建的项目尽快落地建成,为全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契机,建立全区统一的卫生人才培养机制,对外不断提升全区卫生健康行业“筑巢引凤”能力。对内积极探索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式,盘活现有人才存量。持续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断强化公立医院公益属性。
5.巩固健康扶贫成果。持续强化健康扶贫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及国家的相关惠民政策宣传落实,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和满意率,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确保项目工作全面有序健康发展。
6.强化健康柴桑建设。按照“健康柴桑”建设工作要求,加强重大慢性病防治工作,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妇幼健康服务,深化职业病危害监测和治理,发展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综合防治体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赣北眉目地·兴旺大柴桑

赣公网安备 360421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