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类别: 工作报告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2023-01-17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000014349/2023-00942
2022年柴桑区应急管理工作总结
关联导读:
2022年柴桑区应急管理工作总结
2022年,在市应急管理局的精心指导下,柴桑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十五条硬措施,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守牢安全生产基本盘,抓实自然灾害防治救,稳妥处置各类突发应急事件,全区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救形势总体稳定。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总体概况
2022年,全区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起,死亡2人,同比2021年事故起数下降100%,死亡人数下降100%。全区自然灾害防治救形势总体稳定。
二、主要工作推进情况
(一)全面深化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
1.高度重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各项工作,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始终坚持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始终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战略高度谋划和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通过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等会议,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殷切希望,切实增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地、各部门均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作为专题学习内容,不定期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
2.高位推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带头在全区性的会议上,逢会必讲安全、逢会必讲应急。坚持每月带队深入乡镇、园区、企业和水库、圩堤、重点森林防火区等一线检查指导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等。全区上下形成了“主要领导带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的应急管理工作氛围。
3.高效落实。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署,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行业主管责任,密切协作,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二)守稳安全生产基本盘。
1.着力构建双重预防工作机制。一是实行“360”工作机制。为巩固安全生产工作成效,全区确立“安全360”工作机制抓治理,即遵守“三个定律”、开展“六查”、确保“零事故”。(三个定律:米兰达告诫、墨菲定律、守城门定律。“六查”:即开展带队夜查、行业检查、属地巡查、隐患排查、整改核查、责任督查,全方位推进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全链条、全环节落实安全生产各项措施和责任。“零”:确保零事故。)各地、各部门通过全面贯彻落实“安全360”理念和工作机制,城区235家小型服装加工场所全部达消防标准,工业园区261家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完成,47个建设项目全部实行安全管理标准化,144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得到根除。二是实行“十查十核”工作机制。围绕国务院安委会15条硬措施的落实情况,紧盯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非煤矿山等14个重点行业领域,采取隐患排查、风险普查、属地巡查、行业检查、整改核查、责任督查“六查叠加”方式,迅速组织开展了全区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①企业“十查”。围绕“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的关键点着力,对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全面自查,企业自查自改结果,实行责任人签字负责制,最终结果由企业董事长、总经理签字负责。全区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企业284家。②部门“十核”。在核查企业“十查”的基础上,组织属地和部门监管执法人员对企业自查情况情况进行“十核”。部门和属地的“十核”任务,每年至少做到一次全覆盖,并不定期开展抽查。三是实行强基固本扫“三盲”。①聚焦“无盲点”。持续推进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进一步消除安全监管盲点。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815个网格清单,2055家企业、场所纳入网格监管。②聚焦“无盲区”。充分运用属地“五问”、企业“八问”假设工作法,对企业安全风险管控情况进行逐项梳理,确保全面管控到位。截至目前,共辨识管控安全风险点1197处,管控到位1197处,管控率100%。③聚焦“无盲岗”。共开展企业主要负责人培训180人次,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260人次,新上岗员工培训2580人次,在岗员工技能提升培训6320人次,有效提升了企业职工的安全素养,扫除安全风险管控盲岗。
2.多措并举推进安全重点任务。一是切实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认真对标国务院安委会十五条硬措施和省市要求,细化制定了我区50条措施,明确了党委、政府同志25条安全生产职责、24项年度重点任务和59项落实举措。二是全力确保党的二十大期间安全稳定。组织各地、各部门实行“八包一保”,进驻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精准监管服务,全区共组织对106个重点风险点,落实包保责任,实行区领导挂点,部门和乡镇包保;对690家企业、场所组织监管干部开展“驻点”精准监管服务。三是全力做好三年行动收尾工作。对照《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阶段性评估评分表》完成了对牵头部门的量化评分,以区安委办名义印发《关于报送三年行动总结评估材料的函》,收集各地及有关部门自评报告、经验做法、制度成果等材料,并结合区本级三年行动阶段性评估结果,形成自评报告。三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建筑领域安全专项整治。今年以来,组织召开专项安全生产部署会议7次,开展4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共排查安全隐患272条,下达整改通知50份,其中停工整改23份。对问题严重、整改落实不到位、隐患问题反复出现等项目进行约谈,约谈各参建责任主体共计5次。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截至目前,全区自建房累计排查总数59070栋,各地累计初步判定存在安全隐患的自建房1129栋,采取停止使用等管控措施的自建房699栋,其中存在安全隐患的经营性自建房5栋,采取停止使用等管控措施的经营性自建房3栋,其他经营性自建房排查累计判定的经营性自建房1栋。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目前共安全撤离人员8人,要求相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设立了警戒线及平安警示标志,并加贴封条,下一步将按程序马上启动撤除工作。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开展燃气安全抽查、定期检查、暗查11次。目前柴桑深燃公司、九江国发公司向餐饮行业和工商用户安装燃气泄漏报警气器达到100%。危化品集中治理。根据省市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十大攻坚战”实施方案要求,对全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含重大危险源企业)进行了全面排查整治。3家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已落实包保管控责任,并在重大危险源区域设置了相关人员制度牌。今年共检查企业70余家次,检查出各类隐患116条,已全部整改到位。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大型商业综合体、石油化工、高层地下、物流仓储、幼儿园、防盗窗(网)和电动自行车、自建房等重点攻坚治理,今年以来检查重点消防责任单位529家,处罚44家,临时查封19家,责令三停7家。交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今年以来,共开展渡口安全巡查7次,检查船只15艘次,检查各类违规、违章18处,现场纠正7处,限期整改到位11处。日常巡查314次,现场监督19艘次,开展安全检查14艘次。抽查在航渡船542艘次,通报动态252艘次。交管部门每月对辖区重点企业及重点车辆和驾驶人进行一次走访排查,杜绝“病车”“病人”上路,共约谈了6家客运企业、1家危化品运输企业。全面摸排辖区隐患路段、危险路段,共排查排安全隐患4处。今年共查处酒驾490起、货车超载987起、超员49起、无证驾驶430起、摩托车不戴头盔376起、查处非机动车违法行为16366起、乘坐人不使用安全带11185起。劝导轻微违法行为3747起。
(三)做实自然灾害防治救。
1.抓实抗旱救旱。一是迅速部署任务推进。8月18日,区防指启动抗旱Ⅳ级应急响应,并迅速成立指挥协调组、监测分析研判组、督导组、宣传报道组、后勤保障组、核灾救灾组等6个应急响应工作组,实行应急、水利、气象、农业等重点部门定期会商,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制度,确保抗旱工作指挥高效、推进有力、配合到位。二是切实保障抗旱物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区累计投入抗旱资金1877余万元,投入抗旱人数4.39万人次,启动泵站101处,动用抗旱设备903台,投入装机容量5.61千千瓦。抗旱用电363万度,抗旱用油41吨。三是持续统筹调配水源。①保饮水。针对地势较高、偏远山区等以山泉水为主要饮用水源的群众,采取消防、城管、应急送水的方式,解决饮水困难,确保每一个群众都能喝到放心水、安全水、干净水。②增水源。在涝旱转接时,“一库一策”精细调蓄水源,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前提下,努力增加库塘蓄水;利用人工增雨。充分利用可操作的天气过程,全区累计开展人影作业22次,发射火箭弹64枚,有效缓解了旱情。四是全力抓牢救旱工作。在实行区领导包乡、乡干部包村、村干部驻点的联包联保责任制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等工作,在全区范围内推进“万名干部下基层,五保五送抗旱情”工作。全区组织121个区直及驻区单位进驻92个村,要求每个单位由领导带队,不少于2人,驻村驻点时间每周不少于3天,形成了政府主导、百姓主力、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抗旱救灾强大合力。
4.做好森林防火。全面认真推广实践“禁、早、准、净、安、明”森林防灭火六字诀,上下联动夯实森林防灭火工作。一是“禁”。禁止违规野外用火,坚决做好森林火灾源头防控工作,严格执行野外火源管理“五个禁止”规定,严格管控炼山造林、疫木焚烧、农事用火等各类野外用火,采取广而告之、设卡守点、严查重罚三类措施,全面禁止违规野外用火。在防火重点期内,区政府发布禁火令。各地认真落实野外用火审批制度,从严审批炼山造林、疫木焚烧等用火行为,同时加强森林防火网格化管理,强化专业森林消防大队重要时段靠前巡查,一批野外违规用火行为得到及时纠查和制止。二是“早”。森林火情早发现、早处置。通过加强与气象部门研判会商,及时发布森林火险预报预警信息;利用地面巡护、高山瞭望、视频监控等手段,及时监测掌握森林火情;强化卫星林火监测热点核查反馈和各类舆情监控信息收集,确保森林火情早发现、早处置。一旦发生火警火情,村级应急队和护林员及时做好早期处置,县级专业森林消防队和乡镇半专业扑火队应迅速参加扑火,力求“打早、打小、打了”,避免小火酿成大灾。为应对两会、清明、五一、国庆等重点时段以及高火险天气,特别是今年7月初以来高森林火险天气,区森防指及时研判会商,第一时间启动橙色、红色预警响应,积极落实预警响应措施。三是“准”。针对突发火灾,在扑火战略战术上通过火情推演准、目标设定准、采取方法准、排兵布阵准、进退路线准、出击时点准、作战情况掌握准、作战指令准、科技装备使用准“九准路径”,实现精准出击、科学扑灭。四是“净”。灭火过程中明火扑灭后,明确“三到位”,最终清场,确保火场不死灰复燃。①打到位。扑火过程中,要坚持边打边清,既扑打明火,又清理暗火,把火线打干净。②清到位。火场外线明火扑灭后,及时调整部署,安排力量由外向内彻底清理余火,做到无火、无烟、无味。③守到位。火场清理完毕后,及时进行验收和移交,安排足够力量看守火场,落实责任、分段巡查、定点看守,密切监测火场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置隐患,防止复燃。五是“安”。坚持以人为本,确保扑火安全,任何时候皆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守住安全底线。扑火过程中指定专人负责安全,实行安全“五条禁令”;随时研判安全。遵循火势随气象、植被、地形变化的规律,做到“三不三先”:火情不明先侦查、气象不利先等待、地形不利先规避;提前采取措施,进退皆把安全放第一位。六是“明”。通过责任明、分工明、前指明、追责明,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森林防灭火责任。
5.强化震害防御。聚焦地震监测预警能力、震灾风险防御能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等“四个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推进防震减灾工作。一是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加强台站运维管理,完善了台站安全、仪器看护和提高台站仪器运行率的管理制度并定期对辖区内的地震监测预警台站和观测环境开展巡检工作,确保仪器设备正常运行。二是提升震灾风险防治能力。扎实推进工业园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三是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通过线上和线下不同方式,在“5.12”防灾减灾日和“7.28”唐山地震纪念日宣传活动期间,组织各地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震减灾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全区各地共组织开展广场宣传活动近1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营造了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6.抓牢地灾防范。一是推行“六个一”管理模式。在总结历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市创新提出地质灾害隐患点“一名村级行政责任人、一名群测群防员、一份巡查监测记录表、一份突发地质灾害单点应急预案、一次应急演练、一套风险管控措施”的“六个一”管理模式,实现了地质灾害隐患从静态管理向动态风险管控的转变,提升了地质灾害隐患的防范、应对、处置水平。二是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81人。三是积极推进地质灾害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今年我区共争取地质灾害基层应急能力建设资金250万元,安排地质灾害简易治理项目14个,为基层群测群防员购置了巡查装备,有效提升了基层防灾能力。
7.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在江洲镇成功承办江西省2022年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综合演练暨九江堤防应急处置科目演练工作;着力推进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和乡镇半专业队伍建设,举办了柴桑区首届乡镇半专业队大比武活动;大力支持蓝天和红心等2支本地社会化应急力量建设。
8.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5月16日,区委区政府印发《九江市柴桑区全面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柴办发〔2022〕3号)。6月23日区委编委会研究,7月4日批复,同意设置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办公室,全面整合乡镇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地质灾害防治、防震减灾、安全生产监管、应急救援和救灾等职能。8月24-26日,区应急管理局、区委党校联合举办全区党政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班,26日上午在岷山乡召开了现场推进会,全体参会人员在岷山乡金盘村观摩了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参观了岷山乡平安楼建设,在随后召开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就不断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截止10月底,全区14个乡镇(街道)应急管理办公室全面挂牌,完成组建,每个乡镇落实“2+3”人员配备,专职不少于2人,兼职不少于3人,全部实现“八有”。119个行政村(社区)统筹整合现有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小型水库堤防安全管理员、护林员、灾情信息员、安全生产管理员、气象信息员、地震灾情速报员、防震减灾助理员等网格资源,加强与综治、消防网格员融合,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登记造册,一体化推进综合性应急管理网格队伍建设,全部实现“四有”。根据产业布局、地域特点等情况,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纳入网格重要工作内容,优化整合网格划分,1815个网格一一编号,配足配强网格员,建立一支熟悉业务、掌握情况、稳定可靠的专职网格员队伍,实行责任捆绑,确保“千斤重担人人挑、个个肩上有担当”,逐步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应急管理网格格局,推动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全社会共同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格局,全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和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水平明显增强。
2022年,我们围绕市委、市政府有关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创新思路、细化举措、扎实推进,在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上级的要求仍有不少差距。我们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夯实应急管理工作基础,全力维护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救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为我区打造“赣北眉目地、兴旺大柴桑”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安全保障。
— 12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赣北眉目地·兴旺大柴桑

赣公网安备 36042102000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