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类别: 规划计划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2024-02-15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000014349/2024-03560

江洲镇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 2024-02-15 09:45 来源:
字号: 〖大 小〗

关联导读:

江洲镇2023年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团结带领全镇干部群众,以高度政治自觉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围绕“工业强镇,农业兴镇,旅游名镇”发展思路,履责于行、担当实干,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招商引资持续发力。全年引进总部经济企业80余家,全镇各类公司达到220余家,累计完成税收4200万元,预计全年完成税收6000万元目标任务。项目推进提质增速。深入推进项目大会战,实现重大项目早落地、早投产。目前,投资2亿元的浩耀智能电子穿戴项目正在装修,投资9000万的银结电声音响项目已经正式投产,投资1亿元的中科南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已动工建设,正在对接投资1亿元的海科半导体新材料制造项目。申规入库扎实推进截至目前,月度申规入库已完成4家,年度申规12家已通过区统计局审核,预计全年完成16家申规入库目标任务。同步高效推进“五经普”工作,全年注册市场主体21家,新增个体工商户1688户。

(二)“三农”基础不断夯实。农业发展成效明显。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播种总面积达8.9万亩,总产量突破4亿斤。水果玉米、江洲甜宝等系列产品被评为富硒特色农产品。建设稻蟹共作,稻油连作等7个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基地。10月26日,全省农村固定观察点业务培训班暨工作座谈会在江洲召开。11月9月,全国棉花直密矮栽技术机收现场观摩会在江洲召开。下辖1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20万元,其中六号村集体经济超百万。农业基础持续巩固。计提升高标农田7100余亩。先后投入10余万元对妇女英雄渠道清淤清杂,投入20万元恢复重建洲头龙塘过水函等水利项目,有效解决抗旱渠道淤积影响。全年累计投入100余万元,动员2000余人次应对旱情影响,提水超500余万方,有效灌溉农作物面积达3万余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筹集140万元资金加快江洲村、槐洲村、蔡洲村和团洲村新农村建设,完成改厕635户。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定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全镇环境得到较大提升。持续挖掘绿色生态旅游发展新途径,成功举办江洲第三届生态旅游节暨“2023江西消费提振年”九江柴桑系列活动,全年吸引游客2万余人,带动消费400余万元。

(三)除险保安常抓不懈。安全生产慎终如始。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从严从实从细抓好消防、水路交通、道路交通、工程建设及其他领域安全整治,对确定的重大危险源,有针对性的制订和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建立整改台账,确保隐患及时消除。截至目前,隐患整改率达100%。重点领域精准防控。深入开展“平安江洲”建设,狠抓安全维稳工作,持续推进柴桑“365”工作法,全年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25件,化解辖区内矛盾纠纷44起,稳控各类重点人员63人,接待群众来访17起,受理区转信访件3件,排查安全隐患水域90处,设立危险警示标识100余处。在全国两会“中秋国庆暨杭州亚运会”等重点时期,未发生进省赴京上访事件。防汛备汛持续增强。优化四级防汛体系,全面升级数字化应急指挥平台,防洪应急处置能力得到进一步完善。2023年4月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媒体基层行”宣传活动成功在江洲举行,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应急时刻》、经济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江洲镇自然灾害综合险普查成果运用工作。

(四)民生福祉更加殷实。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全年新识别三类人群11户33人,累计补助产业直补资金35.918万元,发放交通补助26.2万元,申请小额信贷467.27万元,投入19.59万元为1926名监测对象购买惠浔保险。投入554万元实施乡村振兴项目19个,其中产业项目7个,带动217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增收。社会事业发展有序。筹资34万改建中心幼儿园,投入11余万元聘请音乐、体育、美术3名教师,投入近10万元为中小学学生发放“爱心早餐”。举办第三届“助学圆梦”奖学金活动,为66名新考录大学生发放16.5万元入学奖励。持续推进乡镇卫生院医疗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常态化开展每周义诊,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构建“乡镇领导、村级主办”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今年高标准建设了同兴村、六号村颐养之家,同时为11户老年人申请了适老化改造。持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筹资1472万元的江洲-新洲县道升级改造项目已开工建设。开展交通环境专项治理活动,投入388万元对全镇12.9公里的公路完成维护。民生保障持续升温。截至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已参保人群达到8854人,扩面征缴新增参保1167人。农村医疗保险申报人数16201人,申报金额为582.152万元,申报率为68.28%。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00余万元。全年新增低保对象75人,累计发放低保补助资金490余万元,特困补助132万元。全年新增全年新增优抚对象13人,累计发放优抚资金共计116万元。深入开展救助帮扶工作,累计走访困难对象76人,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0余万元。

(五)清廉作风深入人心强化效能政府建设。实绩为导向,推动干部队伍系统性重塑,分层分类考准考实干部履职表现,以通报亮晒、约谈提醒等形式,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围绕乡村振兴、招商引资、除险保安、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等中心工作,让干部沉到一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锻炼能力,培育打造忠诚干净担当和懂政策懂业务的干部队伍,着力提升政府管理社会、发展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强化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提案,围绕项目建设、安全生产,积极开展人大视察评议活动;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升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水平,以公开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强化全民法治信仰,让法治成为全社会价值追求。强化廉洁政府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进一步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持续推行“三务公开”制度和“三重一大”工作的监督检查,全力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进一步维护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2023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质效还有差距,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还比较突出,重点税源企业较少,收支矛盾凸显。二是社会治理压力较大,生态治理、除险保安任重道远。民生保障还需加力,乡村振兴还需谋划,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难以满足群众需求。三是工作状态仍待提升,部分干部争先创优意识不强、氛围不浓,改革创新精神不足,履职能力有待提高。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剖麻雀的工作方法,认真分析研判,采取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三、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作为、团结奋斗,推动经济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

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大抓项目,持续夯实发展新基础。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紧围绕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力争2024年引进投资亿元以上进园区的工业项目2到3个,引进过5亿项目1个,引进过千万农业项目1个,力争实现税收突破1亿元。全力服务国能江洲生态零碳岛重大项目顺利落地、尽快开工。

(二)坚持产业融合,持续打响农旅新品牌。

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同步推动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品牌农业优质发展。强化农业与研学、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跨界融合,构建“农业+”发展格局。深挖农业旅游资源,扩展游玩项目,将农业采摘、文化体验、水上夜市、休闲农庄、环岛马拉松等串点成线。积极开发、整合吃、住、行、游、学、娱等旅游资源,吸引旅游人气、激发消费活力。

(三)坚持宜居宜业,塑造农村面貌新形象。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加快县道升级改造项目建设。积极配合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工作。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集镇服务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确保我镇申报“美丽示范乡镇”取得圆满成功。

(四)坚持固强补弱,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严格落实乡村振兴工作清单,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土地确权成果应用,探索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新模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地制宜做大村集体经济,不断拓展农民收入来源渠道,整合各村资源优势,抱团发展,组建强村公司,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创收渠道,力争经营性收入增幅10%以上。

(五)坚持廉洁作风,彰显政府服务新作为。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握时代新要求,找准党员干部的“位”与“责”,全力打造人民放心、人民满意、人民点赞的服务型政府。把有限财力用到加快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刀刃上,积极谋划一批民生改善项目,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