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类别: 部门文件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生成日期:2024-09-07
-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 信息索取号:000014349/2024-09222
九江市柴桑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 柴桑区2024年中央财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场、街道)农业农村办公室:
现将《柴桑区2024年中央财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九江市柴桑区农业农村局
2024年9月6日
柴桑区2024年中央财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
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为加快构建废旧地膜污染治理长效机制,有效提高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水平,按照《江西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24年中央农业生态资源保护资金的通知》(赣财农指〔2024〕17号)和《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4年中央财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赣农规计字〔2024〕21号)及《九江市2024年中央财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实施方案》(九农局办字〔2024〕38号)要求,从加厚高强度地膜使用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两个方向协同发力、有序推进,加快构建废旧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处置长效机制,提高全区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水平。柴桑区结合区域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1.自然与资源
柴桑区,隶属江西省九江市,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游下段南岸,东倚庐山,南邻庐山市、德安县,西毗瑞昌市,北与湖北省武穴市、黄梅县和安徽宿松县隔江相望,中插九江市城区,使区境分成东、西两部分。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9°21′—29°51′、东经115°37′—116°15′之间。按铁路里程南距省会南昌116千米,北距九江市城区19千米。柴桑区总面积873.33平方千米,下辖4个街道、5个镇、3个乡,另设2个场参照乡级管理,区政府驻沙河街道。2022年末,柴桑区户籍总人口为30.97万人。柴桑区境内土地总面积8.73万公顷。据1991年土地详查和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实有土地总面积9.16万公顷。其中,农用地6.33万公顷,占总面积69.1%;建设用地1.21万公顷,占总面积13.25%;其他用地1.61万公顷,占总面积17.65%。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2.72万公顷,园地面积180.29公顷,林地面积3.02万公顷,草地面积698.89公顷。建设用地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9639.1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面积2099.06公顷。其他用地中,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万公顷,其他土地面积1078.09公顷。柴桑区交通便利,有九江庐山机场、庐山站、九江南站、九江西站、沙北编组站、京九铁路、昌九城际铁路、武九高铁、安九高铁、福银高速公路、九江绕城高速公路、都九高速公路、105国道等,北有长江黄金水道54公里。柴桑区境内的岷山乡一带地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赣北革命根据地;同时也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故乡,民族英雄岳飞的第二故乡。
2.经济发展
2023年,柴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0.5亿元,比2022年增长2.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6亿元,增长7.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营收243亿元,同比增长5.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3%、6.4%。获评2022年度全省综合考核一类县(市、区)第一等次、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全省开放型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利用省外项目资金先进单位、全市综合考核第三名,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位列全市第1、全省第9。荣获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国家级荣誉25项、试点1项,省级荣誉87项、试点4项。
3.农业产业
(1)农业农村现代化阵地夯实。粮食生产再获丰收。2022年新增3万亩高标准农田全部投入使用,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24.84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1.83亿斤。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经济作物面积达15.74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2.8万亩,预计生猪存栏7万头,牛羊存栏0.4万头,家禽存栏67万羽,被农业农村部授予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创建“柴桑优品”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荣获江西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县级先行标杆”称号,获得绿色有机认证农产品83个;立足富硒资源,大力打造乡音富硒大米、礼涞富硒蔬菜等48个富硒农产品品牌。“来字号”龙头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全区龙头企业达30家,年销售总收入达105亿元,带动农户数约5万余户,农业龙头企业世源发展有限公司荣获江西省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宣传推介,新豆涞农业产业园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园区,博莱农业、守信田园等4家企业入选2023年第一批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企业(园区)。
(2)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24个,柴桑区岷山乡入选2023年江西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新合镇址坊村获评全国、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高标准完成90个新农村示范点,1个全域美丽示范乡镇、10个美丽村庄、2个活力示范村庄建设,岷山乡金盘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创新搭建“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平台,构建“一网统管、多网融合”新格局,被列为全省5G平台运维试点县。
(二)地膜覆盖应用与回收利用情况
柴桑区耕地面积36万亩,是九江市菜篮子工程重点县,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域内蔬菜种植面积5.8万亩,其中大棚蔬菜面积0.4亩,水果玉米面积种植0.8万亩,西瓜种植面积0.6万亩,草莓种植面积0.1万亩。中药材种植0.5万亩。全区农资经营网点42家,常年农膜覆膜面积2.2万亩,其中地膜覆膜面积1.8万亩,棚膜面积0.4万亩,地膜一般采用覆膜直播和覆膜移栽两种种植模式,地膜覆盖包括:水果玉米0.3万亩、蔬菜0.6万亩、草莓0.1万亩、西瓜0.6万亩、中药材及其他品种面积0.2万亩。地膜用量98吨,膜棚用量160吨。农膜回收221.9吨,回收率86%。
(三)地膜生产和再利用情况
柴桑区无地膜生产企业,有两个地膜回收网点,有一家地膜回收加工企业,有地膜销售门店42家,种植大户直接从地膜生产厂家进货,规模不等的实体门店销售给一般种植农户。地膜回收无机械回收作业模式,普通地膜主要靠人工捡拾为主,可降解地膜都不回收。一般作物覆膜年限在3-6年之间。
二、基础条件
(一)地膜回收利用体系情况
2021年在新塘乡和港口街镇建立了两个废旧地膜回收点,回收的地膜经过简单冲洗后送到地膜加工回收企业进行再加工利用,每个回收点年补助标准为1万元,其他乡镇大量的废旧地膜还没有充分得到回收再利用,一般都是群众把地膜从田间捡拾回来后,同生活垃圾一并处理。主要原因是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利润低,而市场运作的收购商因地膜回收利润低,无回收动力,而地膜加工企业由于地膜的泥土含量太高(70%左右),无加工动力,导致地膜回收加工难。
(二)地膜监测统计情况
我区地膜覆盖面积大,近几年地膜台账建设较完整,区内有地膜监测点3个,从近两年的监测数据来分析,我区使用地膜的草莓、蔬菜、水果玉米等的耕地内地膜残留量下降明显,从每方0.5313克下降到每方0.2567克,地膜污染改善明显。
(三)开展地膜回收工作成效
自开展地膜回收工作重点县后,我区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使用面积提高明显,加厚高强度地膜由实施前的0.01万亩提高到0.3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由0提升到0.1万亩。从地膜监测统计情况看,每方地膜残留量下降了51.7%。
三、实施必要性
(一)工作条件基础
1.国标地膜普及推广。2023年地膜覆盖面积1.8万亩,棚膜面积0.4万亩。国标地膜推广率达到100%;预计产生废旧地膜258吨。
2.开展降解膜试验示范工作。2023年继续在岷山乡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在棉花机械直播生产中进行示范,示范面积100亩,示范区棉花增产55%,每亩减少化肥农药及人工成本200元。
3.增加废旧地膜回收点。在新塘乡和港口街镇地膜回收点的基础上,增加江洲镇、马回岭镇回收点,减少地膜污染。
(二)项目实施的紧迫性
地膜塑料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极难降解,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一是对土壤环境的危害,残留地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二是由于人工回收残膜不彻底,部分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影响农村环境景观。三是对牲畜的危害。牛羊误吃残膜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死亡,每年造成大量经济损失。
(三)项目实施解决的问题
一是提质节支增收。通过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实施,清除了土壤中残留地膜,增强了耕层的通透性,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提升了肥料利用率,机械化作业标准大幅提升,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二是净化农业生态环境。通过项目实施,从源头上降低了农业污染,对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是节约回收成本。通过项目实施,提高机械化收膜作业力度。由于机器收膜的生产率是人工收膜的10倍以上,可极大地缓解残膜回收期劳动力紧张局面,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解放劳动力使其从事其他经济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作为传统塑料地膜的替代品,生物降解地膜不仅能满足增温保墒、节水节肥、除草防虫等基本需求,回收成本为零,而且可以解决残膜污染问题,维护土壤生态,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
四、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工作目标
柴桑区2024年推广使用0.015毫米及以上的加厚高强度地膜0.3万亩,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0.25万亩。2024年地膜回收利用率86%以上,2025年地膜回收率达到88%以上。
(二)重点工作
1.加厚高强度地膜应用推广。计划推广使用0.015毫米及以上的加厚高强度地膜0.3万亩。其中:蔬菜0.1万亩、水果0.1万亩、中药材等0.1万亩。主要分布在江洲镇、港口街镇、新合镇和马回岭镇等乡镇,其覆盖使用时间和力学性能指标应不低于国家标准有关要求。
2.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示范。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示范0.25万亩。其中:水果玉米0.1万亩,西瓜0.4万亩(由于覆盖面积低,按照4亩折合一亩计算补贴),冬瓜、南瓜0.2万亩(补贴补助同西瓜),分布在江州镇、马回岭镇、新合镇、岷山乡等乡镇,推广符合GB/T35795—2017国家标准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
3.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建设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站点4个,2021年的新塘乡和港口街镇各一个,2024年新增江州镇和马回岭镇各一个,不断健全回收加工体系,并进行资源化利用,确保2024年地膜回收利用率稳定在86%以上,切实整区推进、全面完成,最终要形成技术可推广、运营可持续、政策可落地、机制可复制的示范样板和技术模式。
4.开展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继续设置3个地膜残留监测点,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监测方案要求开展监测工作。
(三)技术路径
1.加厚高强度地膜推广和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示范。区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宣传,加强技术指导,对项目实施开展监督评价。
2.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户捡拾→乡(镇)集中→区级转运。
(四)项目实施主体及方式
1.项目实施主体。柴桑区农业农村局作为项目的实施主体,负责加厚高强度地膜应用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示范推广工作。负责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工作。
2.实施方式。一是依托各乡镇农产品生产企业和种植大户,开展蔬菜种植、草莓种植、西瓜种植、水果玉米种植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示范工作;二是区农业农村局和地膜回收加工企业、地膜回收点做好工作对接台账,加强档案管理,确保项目实施可查询、可追溯;三是加强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与监督,按照谁生产销售,谁负责回收的原则,确保回收率达86%以上。
(五)补助对象、补助标准
1.加厚高强度地膜。目前普通标准膜成本约60元/亩,市场加厚高强度地膜约90元/亩,项目计划按照覆膜3亩补助1亩实物的形式进行补助。补贴项目资金9万元。
2.全生物降解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使用成本160元/亩。项目计划覆全生物降解地膜2亩补助1亩实物的形式进行补助。补贴项目资金20万元。
3.地膜回收点。2021年两个地膜回收点每个补贴1万元,2024年新建的两个回收点,根据回收量的高低,分别补助1.5万元和1万元。补贴项目资金4.5万元。
(六)补助模式及验收发放办法
1.补助模式。采用先用后补的方式,农户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根据覆盖面积和购买地膜的重量发放实物补助。回收点根据台账数据,发放补贴。
2.验收及地膜发放办法。(1)总量控制:乡镇先摸底意向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大户面积上报区农业农村局,区农业农村局根据上报的数据,确定补助标准。(2)验收方式:乡镇根据大户覆膜面积和购膜数量先进行验收,区农业农村局根据乡镇验收汇总情况进行抽查验收。(3)地膜发放:全部验收完成后,根据覆膜面积和重量确定地膜发放数量,补助的地膜数据控制在项目资金可购置的地膜数量范围内。
五、资金筹措
(一)高强度地膜应用推广
项目计划实施0.3万亩,单价30元/亩,计划申请专项资金补助9万元。
(二)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示范
项目计划实施0.25万亩,单价80元/亩,计划申请专项补助20万元。
(三)地膜回收点
项目计划建设4个地膜回收点,补贴资金1-1.5万元,计划申请补贴资金4.5万元。
合计项目资金33.5万元。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做好地膜回收利用工作,成立由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职能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膜回收利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农村局科教能源股,办公室主任由科教能源股负责人兼任,具体负责组织和协调工作。
(二)严格资金管理。严格遵守项目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加强资金监管力度,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基本原则,细化支出范围,明确资金用途,按照项目进度拨付资金,严格履行招标采购程序,确保专款专用,严禁弄虚作假、挤占挪用。
(三)出台扶持政策。制定地膜回收利用的支持政策,鼓励探索标准地膜推广应用与回收补贴挂钩机制,扶持从事地膜回收加工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推动形成回收利用体系。对于易回收易分离的,以市场化运作为主,使用者田间收集,企业回收再利用,政府给予补贴的方式进行资源化利用;对于难回收难分离的,可参照农村垃圾处理的方式进行,按照户收集、村集中、乡镇转运、区级处理的路径进行垃圾焚烧发电能源化利用。
(四)健全台账档案。按照项目总体要求和建设内容,建立健全工作台账和项目档案,包括项目落实与工作开展情况、信息、宣传等资料,并进行分类归档,以便项目考核验收。
(五)明确主体责任。乡(镇、街道、场)农业农村办公室是地膜回收实施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本乡(镇、街道、场)地膜回收利用的实施、宣传和监督工作。按照属地原则,引导辖区内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地膜回收,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妥善保存废旧地膜并集中堆放。
(六)加强宣传发动。提高对地膜回收利用工作的认识。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新闻媒体开展宣传,采取重点乡(镇、街道、场)对地膜使用者进行集中培训、悬挂横幅、标语、印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大地膜污染治理政策法规和技术措施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讲解地膜污染的危害和回收再利用的好处,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提高广大企业、农户对地膜回收工作的认识,使农民充分认识到地膜残留的严重危害,树立主动回收残膜保护耕地的意识,自觉参与捡拾农田废旧地膜,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参与防治“白色污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规范农户使用达标膜、新型环保地膜或全生物降解地膜。
七、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一是作物增产增收。通过项目实施,蔬菜每亩可实现净增收500元,0.1万亩净增收50万元;水果每亩可实现净增收500元,0.1万亩净增收50万元;中药材等每亩可实现净增收200元,0.1万亩可净增收20万元。水果玉米每亩可实现净增收200元,0.1万亩净增收20万元;西瓜、南瓜、冬瓜0.15万亩(折后)每亩可实现净增收600元,0.15万亩可净增收90万元。该项目实施共增产增收230万元。
二是节约生产成本。农业用水节约率达到30%,节约用肥率达到25%,节约农药率达到50%,另外可减少每年因使用不合规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需要付出很大的治理费用。
三是节约回收成本。项目实施后,可加大机械回收残膜技术推广力度,改善原有人工捡拾落后技术的局面。机械回收比人工回收节省成本费用按照5.0元/亩算。可节约回收成本1.5万元。
(二)社会效益
大量残膜遗留在土地中不能及时回收,影响农产品的质量,破坏土壤的质量,最终导致作物减产,同时土壤中的残膜也会影响机械作业。清除这些残留膜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由于机器收膜的生产率是人工收膜的10倍以上,可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还可极大的缓解残膜回收期劳动力紧张的局面。
(三)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一是充分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覆膜后,能充分保水、提高光合作用、抑制杂草生长、降低农作物病虫害危害,可使农作物产量有较大增产;二是通过项目实施,减少化肥使用、农药使用量,可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效率,对耕地保护工作有很大促进;三是通过大面积推广机械收膜,可加快“净土工程”的步伐。可有效降低土壤白色污染,对实现全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良好的生态效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赣北眉目地·兴旺大柴桑

赣公网安备 36042102000101号